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以地名認識台灣

圖片來源:作者李筱峰

1985 年夏天我第一次到美國,在西雅圖(Seattle)遇見一位美國中學生,在聊天中我問他:「你們這裡為何叫做 Seattle?」這位美國中學生不假思索立刻回答:「Seattle 是一位酋長的名字,由於他的努力,促使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和平相處,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此地。」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小學時代就知道了,學校上課就有討論。

我忽然感慨萬千,反省台灣的教育,絕大部份的人,即使都已經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生長的「台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生長於台南的麻豆,直到我大學畢業,我還不知道麻豆為何叫「麻豆」。我不僅無知,而且也沒有想知,這是我自小接受着「去台灣化」的教育使然。直到我第二度的覺醒(第一度覺醒是「民主人權」的覺醒,第二度覺醒是身份認同的覺醒),逐漸意識到「在地化」、「土斷」的意義,開始研究台灣的歷史與地名,才知道我的故鄉「麻豆」,以及應該是我的國家的「台灣」,其名稱與平埔族的西拉雅語有著密切的關係(詳見本書內容)。

《李筱峰專欄》以地名認識台灣
圖片來源:作者李筱峰

任何一個正常的教育,無不以腳踏的土地為起點。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遺憾過去我們台灣因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無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於今台灣人(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仍有著相當的疏離感。我有感於此,且以自己的心路歷程為鑑,乃決定編寫本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

地名是人群叫出來的,因此地名可以反映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關係、變遷等多種面向。這些都成為歷史的內容,因此台灣的地名,當然可以反映台灣的歷史,記錄着台灣人生活的過去。

台灣大大小小地名繁多,不勝枚舉,本書以各縣市鄉鎮區的名稱為主,再補充小地名。將這些地名依時序,再加以細分歸類,儘管無法盡舉盡述,但已足以讓我們透過這些地名,體會我們南島祖先的重要角色與分量、族群的互動、糾葛與融合、漢語族先民的胼手胝足的開發過程,以及此地過去的山川地景。尤其,當台灣每換一個新的統治者,就會更改、命取或出現一些新的地名,因此形成地名的多元而複雜;這種多元而複雜的地名,剛好反映了台灣歷史上主權者變換頻繁的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不斷被殖民的身世。

質言之,台灣地名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知地名,而歷史知過半矣!瞭解地名,體會其歷史,才能建立「生息於斯,認同此土」的感情。

有關台灣地名的研究,前輩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輝煌。但正因為他們的研究卓然精闢,出版品汗牛充棟,非一般人能速讀、精讀、盡讀。因此,有需要一本精要介紹台灣地名的入門書,本書即基於此需要而編寫。感謝諸多前輩學者的研究(詳見本書附錄「參考及推薦閱讀」書目),提供本書編寫過程中的參考。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以地名認識台灣” book_author=”李筱峰” book_publisher=”遠景” book_publish_date=”2017/12/2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7/12/getImage-1.jpeg” book_link=”http://www.vistaread.com/book.php?id=1897″ book_link_text=”遠景文學網購書” ext_link_1=”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173″ ext_link_text_1=”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2=”http://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6608404″ ext_link_text_2=”三民網路書店購書” ext_link_3=”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34924″ ext_link_text_3=”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