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球每 100 人就有 1 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醫師說,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精神疾病,好發於 20 至 40 歲年輕族群,若有幻聽、情感表達變少、認知功能障礙、情緒症狀就應當心。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這種疾病思顧名思義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醫界普遍認為是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造成大腦萎縮影響功能,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
賴德仁說,根據統計,全球每 100 人中,就有 1 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好發年齡約在 20 至 40 歲間,可能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個人體質、環境壓力因素等,具體原因仍不明確,門診中常有患者本身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難以早期診斷。
賴德仁指出,思覺失調症有 4 大常見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負性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情緒症狀。
其中,「正性症狀」就是出現幻聽,覺得別人在談論、嘲笑自己、聽到有人命令自己做出一些行為或有人要害他等,而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不管如何解釋,患者都不願相信。
「負性症狀」則是情感表達變少,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變得沉默寡言,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退縮、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班或上學,甚至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等。
在認知功能障礙方面,患者會變得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情緒方面上,常會伴隨著憂鬱、焦慮等情緒,或者較為衝動。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傳統多以口服藥物治療,必須天天服用,雖然短期內可以改善症狀,但患者常怕被他人知道或因副作用等原因無法按時吃藥,一旦中斷藥物,恐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且有近 9 成患者可能在半年內復發,使大腦功能退化,甚至可能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
張家銘說,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近年也出現思覺失調症的長效針劑,一個月只要注射一次,藥效會在體內緩緩釋放,提升用藥便利性。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