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為策略專欄》大數據看勞基法延長賽

圖片來源:中央社

勞基法修法爭議從 2016 年延續到 2017 年,不僅國會紛擾不已,民間也紛擾不休。以下是我們從社群版圖的數據比較,分析輿論流動過程。

分析說明:16 萬到 160 萬人,勞基法修法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討論

政府主導的勞基法修法,在 463 天的時間裡,從 16 萬人討論法案內容,擴散到 160 萬不重複的網友參與修法討論。本次分析方法將輿論流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粉色)】2016/09/01~2016/10/04:

輿論流動初期,主要集中在討論修法內容,社群對懶人包等討論草案內容的貼文產生大量的互動,關注未來放假加班等自身權益的改變。

【第二階段(灰色)】2016/10/05~2016/12/31:

2016 年 10 月 5 日勞基法修正案送出委員會,引發朝野立委肢體衝突,社群對勞基法的關注轉向在立法院修法的程序爭議,此階段輿論集中批評委員會審查過程以及修法將使業者人事成本增加。

【第三階段(藍色)】2017/01/01~2017/10/28:

隨著新法開始實行,社群一方面關注一例一休、加班一小時給四倍工資的規定,讓業者人事成本增加物價上漲,一方面也關注全年無休的便利生活,是靠血汗的工時、輪班制度堆疊而成。

【第四階段(黃色)】2017/10/29~2017/12/08:

在行政院提出第二次修法後,社群激烈討論勞工被壓榨的變形班表、過勞死等問題,短短 40 天號召 67 萬人在網路上表達不滿

圖片來源:思為策略提供

勞基法延長賽, 更聰明的人民,更快速的動員

我們對討論勞基法的社群進行長達四百天的後續行為追蹤,對社群的立場組成有驚人的發現。四交集文氏圖共分 15 個板塊,按照時序從粉色說起。

O、N 關注自身加班費和放假的權益,除了 2016 年時期參與修法懶人包貼文的互動,N 罵執政黨修法過程太過強硬外,未參與任何後續的討論。

灰色區域期間,立法院發生霸占主席台、宣布法案送出委員會等朝野攻防的衝突,帳面上多出 65.5 萬的 CEMJ 社群參與討論,認為民進黨以席次優勢處理在野黨異議的方式過於強硬。

同時參與灰色及粉紅色修法討論的 AFKN 只佔了灰色部分的 13.83%,這些人才是真正在第一次修法時,能夠用法條內容的調整、勞資實質互動的過程與之溝通的對象,純粹理性的觀眾其實不多。

M 社群挾著 32.5 萬人的高人氣,炫風席捲社群後,在 2017 年的討論裡完全消聲匿跡,懶人包做的修法比較、放假方式他們都不關心,根據行為側寫可推論此為反對而反對的討論者,或純粹因當時社群媒體的議題擴散,跟著湊熱鬧罵執政黨的路人參與者。

J 是站在業者立場,從頭到尾反對勞基法修法的社群,議會攻防的混亂過程、和執政黨的強勢,只是剛好成為 J 社群反對勞基法修法的藉口;

K、L 是了解第一次修法的內涵,站在業者立場的理性反對者,K 又比 L 更關心勞基法的過與不過。後來 JKL 一起在 2017 年的討論中,為業者人事成本增加心急如焚,積極批評一例一休的施行漲物價又傷害企業。I 社群就是在 JKL 憤怒的表態下受影響的人,對水餃店漲價、超商擬週休二日的訊息多有抱怨。

然而,事情解讀常常有很多面向。ABCD 社群認為,54 萬的 IJKL 抱怨人事成本上漲,意味著勞工薪資或休假,得到實質的增加,並反省便利的生活來自於過勞的產業。原本在去年也參與修法批評的 AC,從這個角度看到執政黨照顧勞工的心意,開始認同第一次修法確實往善待勞工的目標前進。

社群能召喚 54 萬人叨念勞基法修法對中小企業不利,民進黨立委們在基層跑攤時,必定也承受來自產業界更大的壓力與不滿,10 月底行政院預告第二次修法,試圖與擔心物價上漲、人事成本增加的社群溝通。

突如其來強硬的修法宣布,未與社會進行充分的溝通討論,被社群解讀為對勞工友善轉向對企業友善,引爆怒火。ABGF 在粉紅色的區塊,就對現行的放假加班規則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了解,ACEF 曾參與立院修法衝突的社群討論,ABCD 在歷經一整年的勞資案例溝通後,認為現行勞基法的條件優於二次修法,ABCDEFG 社群共計 36 萬人,都是參與過勞基法修法議題,關心勞資問題的箇中好手,篇篇論述信手拈來,再加上官員、政治人物的失言,短短 40 天的時間,倡議、抱怨、批評,衝突中滾動出新的 H 社群。黃色部份共計 67.8 萬,對勞基法第二次修法口誅筆伐,社群確實的反應出對民進黨勞工政策態度的失望。

黃色社群中,7 萬名的網友需要以法條的內容進行溝通,9 萬人關心勞資在職場上的實質武器不對等、變形班表、過勞案件,以至於「有些勞工也想有加班的自由」、「體諒老闆的困難」等說法,遭到強烈的批評,更有 19 萬人緊盯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如何處理朝野糾紛。

463 天的輿論流動,是分群也是交融的過程

社群網路猶如真實世界的縮影,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用比其他國家更彈性的產業鍊,依個別訂單需求,提供高品質的產品,這是台灣在國際分工底下的優勢,但這樣彈性生產的特質,也造成每個產業差異性大,一旦將所有行業一體適用的勞基法轉趨嚴格,中小企業連聲叫苦似乎也是可以想像的結果,因此第二次修法的政治策略,成功穩定了 54 萬人的抱怨。在互不相讓的輿論背後,凸顯的是法律難以一體適用所有產業的缺陷。

從過去 463 天社群議題關注的變化,可以觀察到政府「辯解多於溝通」的行為模式,雖然在立法院多數的優勢下取得了議事規則的勝利,卻不見得是與人民溝通的正義。但我們在社群版圖的重疊與消長中發現:立法院所設定的政治議程,不再只是支持者與反對者互相叫囂的政治動員,同時也使社群從只關心自己的勞動權益,進一步到關心其他產業中勞工是否過勞。這或許代表著當人們以社群媒體為場域,開啟更多對話,就有機會為共同體的未來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原文發表於 2017 年 12 月 20 日

註一、四個分析階段前 15 大熱門話題

圖片來源:思為策略提供
圖片來源:思為策略提供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