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工研院長劉文雄銘記父親的話

圖片來源:中央社

80年代台大電機畢業生多到美國唸半導體,新任工研院長劉文雄卻獨鍾電機,一路到博士,在美國工作30多年,如今鮭魚返鄉,他的學長父親期勉一句話,「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劉文雄是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之後,第二位直接從美國請回來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長一職的產業界人士,去國30多年,卻未與台灣斷了聯繫,三不五時回台灣參加能源相關會議和論壇,也和科技法人機構保持合作。

但這次劉文雄回來的心境不一樣,他放下在美國的工作,連妻子也跟著一起辭去美國的工作回來台灣。他說,之前他曾有機會回台教書,但當時是小孩就學前;第二次就是現在,小孩也大學畢業,他也有鮭魚返鄉的想法,「這就是緣份。」

他把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長一職的事情告訴父親,父親沈默了一會兒說,「這個工作不好做,但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劉文雄的父親也是台大電機系畢業,曾任台電公司的處長退休,他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會握著他的手摸電線,了解如何安全的處理電線和電力,雖然他的父親不太贊成他唸電機,但最後劉文雄還是考上了台大電機系,做了爸爸的學弟,還一路念到博士。

對於工研院的定位,劉文雄認為,工研院財團法人定位「亦公亦私」,有著相對的優點。他說,一方面工研院有國家支持,一方面可和產業合作,工研院不能單做研究,一定要做產學間的橋樑。

他形容,政府給工研院的經費是基礎,是讓工研院有飯吃,但是與產業界結合是要讓生活過得更好,所以沒有國家和產業支持是不行的,反而亦公亦私還很好。

對於工研院今後的走向,他認為,工研院院士所提倡發展的「智慧城市」,其實應效法德、日,從智慧社區重點開始做起,因此今後在工研院會強調跨領域合作,並成立平台支援各領域,例如AI人工智慧不會普設在各個中心和研究所,而是用一個共通平台來支持各領域。

工研院今年已經45歲,早已形成固定文化與作業模式,但劉文雄不希望每天都在說科技願景,畢竟「每天都要有米下鍋」,所以日後會與同仁協商看看怎麼配合政府中長期政策規畫,但短期要端出一定的成績,要讓人民有感。

第一天上任的劉文雄仍帶著美式風格回答媒體的提問,但碰到敏感個人問題、或是涉及其他機構時,卻多以「個資」或「我今天第一天上班」輕輕帶過,看似輕鬆的他,其實緊守著該有的分際。

劉文雄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及資訊工程碩士和博士,亦為國際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曾任美國QUANTA TECHNOLOGY公司、貝泰工程公司、太平洋瓦斯及電力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美國西門子等企業要職。

他的專長是具跨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與能力,包括智慧電網、智慧社區、資訊整合等。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