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年前的 4 月,詩人楊牧來到料羅灣,寫下「料羅灣的漁舟」,5、6 年級生耳熟能詳;今天,金門一群藝文愛好者來到料羅灣,真的看到漁舟或泊在岸邊,或停在沙灘上,十分興奮。
本名王靖獻的楊牧,1963 年到 1964 年 7 月在金門服役。1963 年的 4 月末,他來到金門東半島的料羅灣,以「葉珊」筆名發表「料羅灣的漁舟」;後來這篇文章收錄在國中國文課本裡,成為當今「中年文青」美麗的回憶。
金門國教輔導團今天舉辦「重回文學現場」,邀請金門籍的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石曉楓引領賞析「料羅灣的漁舟」,了解浪漫主義者楊牧的創作之路,並由柏村國小校長陳為學帶領著大家到料羅灣,導覽文學現場。
石曉楓說,「料羅灣的漁舟」是楊牧青澀時期的作品,當年楊牧乘坐吉普車沿著黃沙滾滾路,來到料羅灣;今天參加重回文學現場的學員則是乘坐遊覽車沿著柏油路到達現場,景況全然不同。大家試著遙想詩人當時的心境。
文中寫到,料羅灣漁舟平靜而神秘、如貓咪的眼、如銅鏡、如神話,如時間的奧秘。石曉楓說,其實如詩人所言,漁舟的靜不是真正的靜,因為是泊在無波的海面上,但海面果真是無波嗎?
石曉楓指出,楊牧感受到海面平靜無波一如人看過去的生命,但仔細近看海面,才發現並非如此平靜,這意寓著過去的生活還是曾經波濤,只有達到見水不是水,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其實,「料羅灣漁舟」主要並不是在描述金門,石曉楓進一步說,而是用楊牧文學語彙訴說文青對未來的徬徨;盼望「料羅灣的漁舟」帶給大家啟發,思考並體會詩人心思的變化。
楊牧服役時,大學才畢業不久;石曉楓說,楊牧在「料羅灣的漁舟」中著重回憶在大肚山的東海大學生活,金門戰地對他而言,不過是生活的過渡。
但金門鄉親也不必失望,石曉楓表示,楊牧日後到美國深造,十分想念金門,「給東碇島的伙伴們」等作品,都是對金門深情的書寫。
楊牧現已 78 歲,重回文學現場主辦人金門國教輔導團課督許雪芳表示,雖然極力邀請楊牧能在暑假期間舊地重遊,但尚未確定能否成行。不過,許雪芳轉述,楊牧對金門充滿感情和回憶,他感謝金門民眾喜歡他的作品。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