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媒體彭博跟進紐約時報,數位內容改採計量付費模式。彭博總編輯米可斯維特今天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頂層讀者群有能力也願意付錢閱讀優質內容,付費訂閱是大勢所趨。
「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去年 6 月推出計量付費(metered paywall)機制,網站造訪量不減反增。成功試水溫後,彭博 5 月 2 日宣布,旗下數位內容隨網站改版,全數採用計量付費模式,讀者每月可免費閱讀 10 篇文章,超出額度便須付費。
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2006 年擔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總編輯時,以封面故事探討「誰扼殺了報紙」(Who killed the newspaper?),曾讓外界憂心傳統媒體在數位時代恐難以生存。
歷經多年痛苦轉型,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逐漸找到可長可久的獲利模式,在免費內容當道、廣告被社群網站吸走的時代,靠著數位內容訂閱收入擴充財源,殺出一條血路。
米可斯維特今天與媒體座談時說,從 Netflix、Spotify 等串流影音業者蓬勃發展可看出,時下消費者願意為內容付錢。在知識經濟時代,搶先取得正確且有價值的優質訊息是關鍵,讀者只要每週省下兩杯卡布奇諾的錢就能辦到。
他坦言,改採付費模式後,留住讀者確實很難,但這是大勢所趨,媒體既能將訊息有效傳遞給讀者,也能獲得繼續產出優質報導的資源。
科技日新月異,新聞也在不斷轉變。米可斯維特指出,未來的新聞會更短、更快,搭配更多圖表,也更有個人觀點。但長篇報導也有生存空間,畢竟對讀者來說,讀一篇有內容的報導,會比讀很多簡短但內容破碎的文章更有效率。
談到假新聞,米可斯維特認為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科技發達,假新聞傳播更加迅速。雖然電腦能逐漸取代記者寫特定新聞,但機器無法分辨消息真偽,人工過濾顯得更具價值。若優質新聞能獲讀者共鳴,廣告主也會擇良木而棲,假新聞或許會因此漸漸減少。
今天適逢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米可斯維特也談到新聞自由議題。
他表示,中國正在推動金融改革,若希望吸引外資,新聞環境必須更透明。開放更多境外記者進入中國,寫出民眾上街示威、醫療保險存在問題等議題,會讓報導層次更豐富、呈現更平衡,最終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對於美國總統川普指控特定媒體報導是「假新聞」,米可斯維特不諱言,美國的新聞自由正在下降,彭博新聞團隊的應對方式是守住底線,告訴讀者事實,撰稿不放進個人感情,盡量平衡報導,呈現正反兩方說法。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