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樹下書房授權芋傳媒刊登。
台北市區,從中山北路條通到金山南路齊東街,不時可以遇見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遺跡。再往南,青田街、溫州街一帶,此處舊稱昭和町,更聚集了一片日本宿舍群。這些日式住宅,藏身於巷弄之間,不論房屋本身或庭園,在擁擠的水泥森林間,彌足珍貴,也因為居住過的大師、學者,彰顯了歷史人文的意義。
走讀溫州街,散步在群聚日式住宅的街廓中,從現代的視角親近歷史場景,算是晚近台北頗具知性特色的城市小旅遊路線。溫州街介於和平東路與辛亥路、泰順街與新生南路之間此一街區,即舊台北昭和町大安字龍安坡,本區內的日本房舍都是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教職員親自向台灣人購地、自行興建的家屋,在台出生日本人內藤朗子憑記憶繪製此地舊大學官舍相對位置圖,根據資料顯示,在此居住的日本學者有台大椰林大道規劃者中村三八夫、帝大文政學部長世良壽男、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以及海軍招待所(單身宿舍)等。終戰後,曾在此居住者則有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台大中文系系主任臺靜農、台獨教父彭明敏、國防部長俞大維,其中有些房舍歷史近九十年,有些已被拆除、改建,或重建為現代公寓。
然而,去年俞大維故居引發都更與保存爭議,讓文史工作者憂心。
如果殷海光在世,他可能是文恐。
走讀溫州街系列講師蕭文杰如此自嘲。殷海光因提倡自由主義、對抗威權而不見容於當道,恰似現今文資環境守護工作者的處境。目前旁人常形容他「大學教師是副業,『文化恐怖份子』才是主業」,不只蕭文杰,其他志同道合的文化界人士斯文掃地得在市長或官員面前衝破警衛阻攔,大聲抗議公部門粗魯對待文化資產,孰令致之?「文資保存」,不是在都市迅速變遷的過程中刻不容緩的議題嗎?為何近年卻成了地方政府、財團與民間文資守護人士拔河角力的焦點,尤其政府動輒以「都市更新」之名拆遷老屋,更是讓這些「文化恐怖分子」疲於奔命。
蕭文杰引用黃瑞茂教授說法:「文化恐怖份子,不打假球!」他以三橋町陳茂通宅為例,文資委員批評「工法粗糙,毫無古蹟價值」,但是對於棄原始物料不用的新北投火車站重建,柯市長卻認為「作工很細又漂亮」,文資委員更打包票說「未來一定給予文資身分」。本著殷海光精神「是什麼,就說什麼」,蕭文杰強調「我說的都本於事實,可受公評」。蕭文杰捍衛文化資產身經百戰,此次從溫州街出發,引導參加者認識文化資產的意義與價值,以及文資保存工作的困境與挑戰。
「書店、城市綠蔭、生態、日式老屋及人文氛圍,應該是溫州街有別於其他區域給人的第一印象,」蕭文杰認為本區日式住宅的保留,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不僅如此,此一氛圍下的書店、藝廊、咖啡館,更增添文化氣息;而本區域濃密的老樹,提供鳥類飛越台北盆地駐足休憩的空間,自然生態與人文相映成趣,加上作家筆下的文學元素,這正是其他地方無法複製的特色。
提報俞大維溫州街故居為文化資產的建築師陳勤忠也到場說明,讓大家更為了解文資保存提報的精神。蕭文杰也鼓勵大家要勇於提報、「浮濫」提報!否則「都更來了!老屋拆了!文資自燃!」很多東西一去不復返,台中一中研議重建當年的紅樓,但也只是徒具形式意義罷了!
講座後大家從欒樹下書房出發,轉進旁邊溫州街 22 巷就是俞大維故居、昔日海軍招待所,緊接著溫州街 18 巷的殷海光故居、臺靜農居所以及彭明敏教授在嚴密監控下逃出台灣前的居所(兩處均已改建)、有黨外勢力發源地之稱的紫藤廬、對台灣近代美術影響甚深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故居等;接著跨過辛亥路,逛逛台北早期灌溉水渠「霧裡薛圳」遺址,再轉往溫州街 52 巷的陳奇祿、曹永和故居….以及為數不少的不知名日式家屋。短短幾步之遙,便如穿梭時光機,進入歷史場景。
六月份,將有出生/曾居住於台北昭和町的日本人或其後人組團故地重遊,參訪「是天堂,也是童話國度」的故鄉(立石鐵臣語)。我們何其有幸,能夠喧囂的都市中保有一塊淨土,焉能不珍惜!?
類似走讀溫州街系列如此有熱血、有行動的文資守護活動,值得更多朋友投入。欒樹下書房也會繼續為大家安排更多此類活動。期望文資守護的觀念與能力成為每一位超級公民的「基本配備」,這樣,我們才能建構真正有記憶的社會!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