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的衝擊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名男子在父親過世後反覆自責,回想是不是決定不急救害死爸爸。醫師提醒,傷痛事件後持續情緒不穩、睡不好,應注意。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符合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且持續超過 1 個月以上。
常見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事件包含意外、關係親近者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
施佳佐分享收治的個案,一名 44 歲男性經歷喪父之痛,他自述心情受嚴重衝擊,一直拉肚子,並出現失眠、半夜醒來多次、焦慮、恐懼、憂鬱、常胡思亂想,不自主回想是否是自己決定不急救而害死了父親,無法原諒自己。
男子生活注意力不集中、上班常出錯,每次開車經過醫院都要繞道而行。在喪事辦完 3 個月後,相關症狀未改善且愈來愈嚴重。他先到腸胃科治療拉肚子,在醫師建議下到精神科門診,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由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情況已大幅改善。
另有一名 22 歲女性,半年前騎機車車禍,導致肋骨及骨盆骨折,另一台機車的人也重傷。雖經過幾個月休養復健,仍出現易受驚嚇、恐懼、焦慮憂鬱、莫名哭泣、失眠惡夢、逃避退縮,極度依賴家人,無法一人獨處,看到車輛會害怕,更不敢再騎或坐機車,外出時掙扎許久才能踏出家門。
施佳佐表示,創傷後反應症狀包含再次經歷創傷事件的感覺,如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也會逃避,避免跟創傷事件有關的地點、活動;情緒麻木,對人產生疏離感、對未來悲觀;且警覺性增加,出現睡眠障礙、易被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施佳佐解釋,這些症狀是因下視丘、腦下垂體到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所引起各種生理及心理不適症狀。長期不治療,不僅會有生理問題,心理上也會陷入憂鬱、焦慮,或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感覺有異狀時,應及早接受評估及治療。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