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2 歲女童日前深夜嘔吐、流口水,經送急診,醫師發現女童食道卡著一枚鈕扣電池,電池有腐蝕性物質,醫院雖緊急動刀取出,但女童食道已破裂,必須靠鼻胃管餵食至少 3 個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近半年來接觸不少兒童吞食異物個案,至少有 4 例是吞具有超強磁力的「巴克球」,嚴重會導致腸胃穿孔;也有兒童吞食鈕扣電池、水性筆蕊蓋,或誤食魚刺等,讓他感慨,這些出現在人體內的「怪物」,終究會釀成遺憾。
一名2歲女童,日前深夜突然流口水、嘔吐,家長摸她脖子後,發現有硬塊,緊急送急診檢查,結果發現是一顆鈕扣電池,家長全然不知小孩在什麼情況下吞下電池,但傷害已經造成,雖然醫師緊急動刀取出電池,但孩子的食道已經破損,至少 3 個月無法正常經口飲食,必須靠鼻胃管餵食。
吳昌騰受訪表示,誤吞異物若經食道,最常見的是硬幣、第二則是魚刺,2歲以下幼童則可能誤吞電池。若經氣管,最常見就是花生、堅果碎粒。不管是經由哪種途徑,對幼童都可能造成極大傷害。
吳昌騰解釋,人體的食道壁很薄,魚刺進入的話,很可能刺穿食道;電池則有腐蝕性物質,也會傷害食道壁。當食道破裂,污染物質可能進入縱膈腔,不僅需要手術,還要用抗生素治療,可能 6 個月都必須靠鼻胃管餵食。
誤吞異物也不是「小小孩」的專利,吳昌騰近半年在兒童急診就接觸至少4名孩子吞食超強磁力的「巴克球」,不乏 6 歲、10 歲甚至 12 歲的個案。究其原因,孩子自訴「同學都把巴克球含在嘴裡」,結果跟著做就不幸誤食。
他說,巴克球是由一粒粒磁珠組成的「玩具」,每一小顆磁珠只有約一粒綠豆大小,每套有 200 多顆小磁珠。吳昌騰說,磁珠雖小,卻有高達 4000 高斯磁力。若誤食1顆,有機會自體排出,但若誤食 2 顆以上,磁珠在身體內相隔 10 公分以下,就會互相吸引,在體內黏在一起的話,器官組織會因為缺血壞死,嚴重可能造成胃、腸穿孔出血。
吳昌騰表示,孩子若誤食小東西,可能沒任何不適症狀,因異物在體內平均約 1 天會經胃、腸道排出體外,家長只要稍加注意孩子的糞便有沒有排出異物即可。但若孩子出現流口水、嘔吐、肚子痛症狀,就應立即送醫。
兒童急診常見幼童誤食案例,吳昌騰說,他曾遇過一名 2 歲孩子吞了洗碗刷子的一小段鐵絲,孩子可能沒有意識到吞了什麼,但家長可以協助預防,平常應妥善收起家中所有細小雜物,如電池、鈕扣、迴紋針,並放在高處,1 歲以下幼童盡量不餵食有刺魚類;2 歲以下不要餵食花生、堅果類,咬碎的硬物也應避免。
吳昌騰說,巴克球在美國是只能提供給 14 歲以上的人使用,但在台灣目前還是很容易取得,家長應審慎思考,不要讓小孩玩危險物品,以免孩子把巴克球放入嘴巴、鼻子,發生意外。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