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農技團教種水果 前邦交國農民脫貧買房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給我們希望」,這是海地媒體報導台灣農業援助計畫時下的新聞標題;資深外交官說,過去親眼見證聖多美貧農,因種植台灣水果脫貧,買車、買房,是他最感動的一刻。

農援也建立了國家之間深刻的情誼。派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長達近 14 年的外交部參事回部辦事張崇哲回憶,西元 2016 年 12 月 21 日台灣與聖多美斷交當天,很多聖多美民眾跑到中華民國大使館放聲大哭,還有一位聖多美政要曾對他說,政府決定轉向北京,但「人民都站在你們這邊」。

布吉納法索 5 月 24 日再次與台灣斷交後,引發外界對於台灣援外計畫的質疑。但是看在派駐邦交國多年的外交官眼裡,台灣提供的醫療、農業、電力與基礎建設等援助,不僅大幅改善當地人生活,也擦亮台灣在國際上的招牌。

台灣在聖多美推動的果樹計畫,就讓農民擺脫貧窮。張崇哲說,聖多美土地非常肥沃,但是當地民眾不懂管理與農耕技術,導致收成不佳。台灣農技專家教導農民種植台灣的芭樂、棗子、蓮霧等水果。

張崇哲說,他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戶原本生活貧困的農家學會種植台灣芭樂後,因為果子香甜好吃大受歡迎,收入大幅提高,開始買車、買房;狀況最好的時候,這位農民月收入可以達到將近 1000 美元,是當地一般公務員月薪的 10 倍以上。

張崇哲回憶,斷交當天,很多當地人知道台灣駐在當地的工作人員要離開了,跑到大使館放聲大哭,他面臨斷交撤館有關的問題,反而還要設法安慰這些民眾。

曾擔任駐海地大使 6 年的黃再求也說,台灣在海地南部最大城萊凱(Les Cayes)進行稻米五穀雜糧計畫,在 1200 公頃的農地上試種,改良稻米、玉米、青豆等農作物,並教導農民農業技術、發展灌溉系統等。

黃再求表示,由於該計畫已在當地進行多年,台灣方面一度考慮轉往海地其他地方實施農業計畫,但當地農民拜託他們留下,媒體並針對這項農業援助計畫大幅報導,標題寫著「台灣給我們希望」;農民提到「台灣」,都是用力比著大拇指稱讚。

他說,海地 2010 年 1 月發生大地震時,許多辦公大樓全倒,死傷近 30 萬人;台灣興建一座可容納 130 戶的「希望村」,讓災民居住,提供職業訓練、教導農耕技術,也有學校、醫療、灌溉系統等設施。黃再求說,當年他到希望村探望時,居民都圍著他道謝說,「如果沒有台灣,現在還找不到地方住」。

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台灣曾經讓稻米生產量翻了至少 3 倍。

1996 年到 2002 年間擔任駐塞內加爾大使的退休外交官杜筑生說,塞國稻米品質不佳、產量也不足,不過,當台灣農技專家到塞內加爾南部,教導農民改善耕作環境後,原本一公頃只能生產 800 公斤到 1200 公斤的農地,產量增加到一公頃 3500 公斤到 4500 公斤。

他說,當時台灣農技專家走在路上,「農民把他們當成神一樣地看待」。

讓杜筑生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他到法國度假,在火車上有人認出他是中華民國駐塞內加爾的大使,特別留了一張感謝的紙條給他。紙條上寫著:「要藉這個機會機感謝中華民國政府的幫助,讓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獲得大幅度改善。」

可惜的是,台灣對塞內加爾的援助計畫,隨著塞內加爾與中華民國在 2005 年 10 月 25 日斷交而終止。台灣農技團離開後,杜筑生說,他聽到塞內加爾農業生產開始變差的消息。

台灣醫療團同樣聲名遠播。張崇哲說,聖多美原本瘧疾盛行,罹患率高達 50%以上,孩童易夭折,因此聖多美過去要等到孩子長到 5 歲以上,才給他們取名字。

張崇哲表示,台灣 2003 年在當地成立瘧疾防治計畫小組顧問團,協助這個島國進行病媒蚊防治和噴藥等工作,在 2016 年 12 月斷交前,已成功讓聖多美瘧疾罹患率降到 3%;然而斷交後,撤出顧問團與醫療團,聖多美的瘧疾疫情又轉趨嚴重。他感嘆說,依原本進度,只要「再給我們 3、5 年,就可以完全撲滅瘧疾了」。

台灣在農業、醫療及基礎建設方面對友邦的協助,對邦交國形成具體的貢獻,但是最直接的回饋,還是來自老百姓滿滿的感謝。

從 2006 年到 2009 年擔任駐史瓦濟蘭(現已改稱史瓦帝尼)大使的趙麟回憶,派駐史國期間,有次他到速食餐廳吃午餐,有幾位當地民眾認出他是台灣的大使,其中一位向他說,很感謝台灣醫療團的醫生將他病危的母親救活;這個人並主動與趙麟擁抱,同時落下感激的眼淚,讓趙麟也感到一陣鼻酸。他說,對台灣的駐外人員而言,有這樣的一刻,讓他們感覺所有的辛苦都沒有白費。

趙麟離任已久,目前擔任華航旗下的華夏航科國際公司董事長,但史瓦帝尼國王恩史瓦帝三世本週到訪台灣,仍抽空接見趙麟,見證了台史邦誼的深厚。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