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潛伏結核者,身上宛如帶著不定時炸彈,應投藥預防發病。但民眾可能存迷思,如認為沒發病不用治、吃藥傷身、被歧視等,結果等結核菌發威,嚴重影響生活才後悔莫及。
一名高三生因在校園接觸到結核病人,衛生單位協助檢驗後發現他有潛伏結核,勸他接受治療。但他認為,正值青春,不想吃藥,選擇不治療。結果因大考將近,常熬夜,後來竟咳嗽不止,體重也一直減輕,竟然在指考前隔離治療,嚴重影響生涯規劃。
結核病是台灣每年新增病例數及奪命最多的法定傳染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106 年結核病新發病例數有 9759 人,死亡人數有 511 人。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結核病的治療關鍵是在潛伏期時接受預防性治療,因為一旦發病,常常肺部已被破壞的很嚴重,病人可能會咳血,若病人本身免疫系統、肝功能比較差,吃藥治療也可能較容易爆肝。結核菌若擴散到全身,可能腦、腸子、甚至卵巢等各器官都會有結核菌,會消耗身體很多體力,病人吃不下東西,讓治療更棘手。
潛伏結核感染是指當人體感染結核菌,結核菌在正常免疫作用下有如沉睡般進入潛伏期。潛伏結核感染者不會有任何症狀也沒有傳染力,但體內的結核菌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會再次甦醒而發病為結核病。
根據疾管署統計,106 年應接受潛伏結核治療人數共 7487 人,其中沒加入治療者有 1521 人(約2成);沒加入的原因,以民眾拒絕(6 成)佔大宗。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樹金忠表示,民眾不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主要有幾大迷思,包含對潛伏結核治療認識不足,認為沒有生病不用吃藥、擔心吃藥影響健康、擔心吃藥會被誤以為是結核病人而受歧視,以及擔心治療花太多時間或打亂生活。
樹金忠說,潛伏結核者終其一生有 5% 至 10% 的發病機會,他常勸病人,「發病不是只有自己的事,還會傳染給別人」,先接受治療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許多潛伏結核者聽到會禍及家人就願意接受治療。
樹金忠也說,潛伏結核治療藥物只要每週吃一次,共吃 12 次就能解決,療程不長,且關懷員到府關懷是為了提醒吃藥,並非歧視。藥物的副作用也較少發生,且可透過調藥改善副作用,愈年輕者服藥副作用也會愈少。
羅一鈞表示,潛伏結核的治療只有 3 個月,每週僅吃一種藥,但若等到發病才治療,治療期至少要 6 個月以上,且每天都要服藥且副作用可能較強,以成本利益考量,在潛伏期時就先治療,絕對利大於弊。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