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蔡明芳專欄》忽視環境外部性 人類勢必付出代價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 icheinfach

近日,連日高溫造成用電需求大增,引使得許多人擔心台灣會面臨限電或跳電危機。

依據經濟學原理,但市場用電「需求」增加時,市場的電價應該要調整。需求的增加指的是在面對氣溫愈來愈高的情況下,不管每一度的價格多少,消費者的用電需求「量」都會增加。

換句話說,無論一度電的訂價高低,消費者對於電的購買量都會增加。但由於台灣電價固定,故使用者不會有節電的誘因。

不可否認,全球氣溫每年不斷上升,造成海水溫度不斷提高與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愈來愈高。例如,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森林大火以及希臘度假城鎮 Mati 都發生嚴重火災。在台灣雖然尚未發生如歐洲一樣嚴重的火災,但連日高溫已讓用電需求持續增加,供應我們電力的發電方式如核能發電、燃煤發電、燃氣發電、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等方式也會讓溫度繼續提高,後面兩者屬於綠能發電型態,在發電過程中對環境的傷害是最小的,惟目前綠能發電對於台灣的電力貢獻仍是相當低的。

當然,在生產太陽能設備與風電設備的過程中,或後續的廢棄處置都還是會帶給環境負向的影響,但綠能發電過程所伴隨的環境破壞已是相對其他發電方式較少的。

在氣溫不斷升高的情況下,任何冷卻或冷氣設備所產生的熱氣會將溫度再次推升。當我們經過冷氣設備旁或便利商店的冷卻系統時,總會有一股熱風讓人感覺不舒服,這就是讓室外溫度繼續升高的推手,這樣的現象在台北盆地更為明顯。因此,全球暖化幾乎已是不可逆的現象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所產生的惡果必定由人類的後代承擔。

雖然如此,但我們在討論電力的穩定或環境污染的政策時,許多人往往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已造成公害。就如同在本專欄「消費便利與環保之間,我們可以做什麼?」一文中所指出的情況一樣,環境的外部性通常不會為大家重視,就像許多人只關心自己可以把垃圾隨意丟棄,不關心北極熊沒飯吃,或不擔心大型海洋魚類把塑膠袋當水母吃掉,進而喪命。

雖然目前各國政府或人民對於全球暖化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但是,如果我們不反思生產過剩或減少對於環境有害物質的使用,即使你落實資源回收再利用政策,全世界的垃圾量仍會持續增加。

再者,污水下水道雖是目前許多國家認為將汙水與雨水分流處理的較佳選擇,然而,即使我們將污水處理後排入大海中,仍會有許多微生物進入海洋生物的體內,當人類食用海洋生物時,我們仍會將這些有害物質再次吸收。因此,最終人類將為此付出代價。

由於環境污染或全球暖化都是屬於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另外一面是,當我想要降低外部性的發生時,不僅對我本身會有好處,對他人也會有正向的影響,即是搭便車效應。

此時,我們降低負的外部性所得到的好處不是全歸自身所有,亦即他人也可以享受搭便車的好處,故面對外部性的問題時,我們往往需要政府用較強勢的手段來解決。可惜的是,外部性或搭便車的行為是不可能消失的,因此,雖然世界各國普遍呼籲大家重視或直接限制對與污染品的使用,例如限制塑膠袋或塑膠吸管等,但許多民眾仍是無法諒解的,或許他們認為,環境污染與我何干。

解決污染的外部性已刻不容緩,政府應該多藉由誘因機制的設計來降低污染所帶來的危害。

就如同原本部份北市的停車格取消免費後,停車格的周轉率也隨之提高,這就是較成功的誘因機制。

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標題:【滬尾經濟學】忽視環境外部性 人類勢必付出代價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