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故鄉金門近 40 年的陳薰之,回鄉重修祖厝後手作高粱鳳梨酥;台灣土鳳梨伴隨淡淡高粱酒香,為這全台歷久不衰的伴手禮注入在地特色。她更開發全素鳳梨酥,方便出家人食用。
49 歲的陳薰之,是金門陽翟人,8 歲時隨家人遷居台灣。原本體弱多病的她,在台打拚多年,差點賠上健康;因緣際會投入佛道雙修,身體好轉,讓她體會「只有健康才是最重要,其他都是零」。
師父得知她來自金門,家鄉有棟外公的祖厝,建議她整修做道場。住在附近村落的陳薰之五姨說,以前每次經過老家,看到如同廢墟一般,都會傷心的掉下淚來。古厝重建完成,不但陳薰之和媽媽搬回久違的家鄉,家族也得以有地方再聚一堂。
不過,回到金門沒事做,也不是辦法。師父建議陳薰之試著發展事業的第二春;從事食品原物料的朋友研判鳳梨酥還有發展的空間,鼓勵她到花蓮學習烘焙。考上烘焙證照後,陳薰之就在煥然一新的祖厝開始製作鳳梨酥。
但,面對台灣各地各式各樣「風起雲湧」的鳳梨酥,陳薰之要如何才能殺出重圍呢?
她在土鳳梨餡裡面加一點金門高粱酒,融入家鄉元素,再以優質的橄欖油包覆。果真鳳梨酥一入口,酒香撲鼻,沁人心脾,吃過的人都說「好特別」。
陳薰之的鳳梨酥有大有小,大的 45 公克,小的一口酥只有 15 公克,又分方形、圓形和心形,外形討喜,去年在盤山社區活動中,首次公開曝光。縣長陳福海得知是在地人創業,對她說「在地產業要支持,中秋節我會跟妳訂」。隔幾天,陳薰之就收到縣府訂單,她說,「感謝縣長給我這麼大的支持,讓我充滿信心」。
除縣長力挺,主要客源都來自親朋好友的口碑相傳。友人形容黃澄澄的鳳梨酥像金磚,陳薰之直言,做鳳梨酥不是為了賺錢。她說,回金門以來,整修古厝時遇到的建商熱心又細心;學習烘焙,又感受老師的用心與無私,讓她心存感恩,希望鄉親吃到好吃又健康的鳳梨酥,回報她所得到滿滿的愛。
每一顆鳳梨酥都是手工,並不輕鬆,但陳薰之很享受製作過程,從中更感悟到人生哲理。她說,餡太軟或太硬,口感不佳,就好像做人要軟硬適中;壓模力道太輕不成形、太重又不漂亮,如同必須經過挫折、壓抑的淬鍊,人生才會更美麗。而烤的時候,看著麵糰「啵啵作響」、麵皮慢慢從白色變成金黃色,她說「還有療癒的效果呢」。
此外,為了修行者或出家人的需求,她還會特製全素鳳梨酥,不放蛋和酒,完全的原味。
因為一個人做,而且完全手工,費工耗時,陳薰之無法接受大批訂單。現在她會請媽媽幫忙包裝,未來如果規模擴大,她期盼可以提供鄉親就業機會。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