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落差問題深受各界關注,總統府資政陳博志今天表示,產業趨勢一直在變,教育不可能永遠跟上,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再學習能力,才能與時俱進,增加新技能或轉到新產業。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舉行「是教育沒有培養出人才,還是企業沒有善用人才?」焦點座談會,邀請總統府資政陳博志、義美食品公司總經理高志明、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等人與會。
高志明指出,企業分很多種類,包括規模大小、傳統或新創產業,學校培養的人才進入不同企業,所遭遇的困難也不同,就像傳統產業可能升遷慢,新創產業就可能面臨員工忠誠度不足,人才問題很難簡單說是教育或企業的問題。
「國家要發展,人才是最根本因素」,陳博志表示,教育的責任就是讓每個人發揮更大潛力,但這些人出來也要有人用,企業就如廚師,有本事的廚師能將現有的材料做最好運用,如果沒本事,就會嫌缺這個缺那個,部分台灣企業給人的印象就是只想要低薪人才,甚至不排斥過勞死。
陳博志坦言,不管教育怎樣努力,培養出的人才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企業需求,因為產業趨勢一直在變,教育不可能永遠跟上,因此教育也應該要做轉業培養,讓學生有再學習能力,當產業、技術改變時,學生才能與時俱進,培養新技能或轉到新產業。
陳博志指出,當產業界需要的人才,國內教育界無法提供時,才需要從國外引進,政府推動僑外生畢業後留台工作幾年就能入籍的政策,但這些僑生未必是產業所需的人才,搞不好變成來跟台生搶工作,甚至還可能讓一些辦學不好的學校從賣文憑改為賣身分證。
范世平認為,人才是供需問題,求過於供的人才必定高薪,就像工科學生,而供過於求的人才必定低薪,不少學校為投學生所好,設吃喝玩樂等軟性科系,導致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建議政府應該宏觀調控,低薪產業科系不要繼續招生,人才供不應求的科系,則提供誘因鼓勵學生來念。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