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和中研院今天宣布,今年起攜手展開 5 年期「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總計畫主持人為院士王明珂、逾百名研究者投入,將作為發展台灣特色農村再生 2.0 政策研擬依據。
農委會今天與中央研究院一同召開「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記者會,會中由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與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簽署「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協議書」。
王明珂說,計畫結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 4 所,以及數位文化中心等人文社會學門的研究單位與研究能量,合計動員上百位研究者,並與北中南東 4 所大學合作設立 4 大區域調查中心。
目標是以人文社會科學角度,透過農村現況實地調查、歷史文獻紀錄等方式,分析台灣農村環境、產業、社會、文化現況及其歷史變遷過程。
調查內容包含家戶、社區、鄉里、流域等不同空間與社群層次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與踐行,包含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環境危害因子、經濟活動、社會組織、社會分工與階序、社會衝突、宗教、禮俗、文化資產、文教設施與文化參與、醫療保健、飲食與服飾文化、居住環境、交通狀況、休閒娛樂等項目。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則分享田野調查發現,81 歲老農林明山唱魚栽歌,還有過去曾有農村菁英蔡秋桐積極參與地方政治、社會與文化活動等案例。
王明珂還說,男人打獵的貢獻比女人採集少很多,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農村,並由婦女決定種什麼作物。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謝國雄告訴中央社記者,只要調查呈現事實,政策研擬就無法忽略,會納入推展。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農業很多量化資料,但缺乏質化資料,「現在不做,未來會更來不及」,因為很多台灣特有的農村文化發展,包括水文化、生命故事、飲食傳統、休閒生活等資料就快不見了;計畫每年預算約新台幣六、七千萬元。
廖俊智說,台灣人憧憬歐洲農村,或許小地方可能,只是恐怕不適合台灣,應依據自己的特色,發展出融合環境永續、文化傳承等特色的台灣農村。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