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蕭筱臻粉絲專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高嘉瑜議員近日在節目上舉出她之前去師大夜市,發現許多店面都是尚未出租,相較於早期師大夜市的人潮,如今卻是走兩步就有一個空租的店面,她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她也感慨說,如今民眾已不是只看藍綠,而是現實的經濟問題、口袋的深淺,看到吳音寧讓他們產生相對剝奪感。
筱臻對高嘉瑜議員的說法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師大夜市的沒落,沒辦法去脈絡就直指所謂「經濟不好」的問題,且無情的回頭打了提名自己的政黨一巴掌。
師大夜市的「地下社會 Underworld」vs.當地居民抗爭
位於師大夜市的地下社會(簡稱地社)成立於 1990 年代,為台北市歷史悠久的 livehouse 之一。地社也曾是全台灣獨立音樂的發跡地,孕育出台灣許多知名樂團、歌手,如蘇打綠、張懸、1976、白目樂隊……等。除了音樂人之外,當時熱愛音樂的年輕人、作家、藝術家,都曾在此恣意奔放屬於自己的搖滾世代。當時地社長期遭到台北市政府以違反登記項目開罰,加上 2012 年起,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打著「還我優質師大生活圈」口號與多方壓力讓地社最終在 2013 年結束營業。
師大商圈從捷運、公車站牌命名爭議、到《都市計劃法》、《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辦法》讓住商混合面臨轉型的各種爭議,加上當時台北市政府推動用都市再生和巷弄美學包裝的「美意」,再加上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起的爭議,還有當時的市長、房仲或是投資客,一波又一波的煽風點火,店面房租急漲擠壓在地特色商家之下,師大商圈漸漸被抹去在地人文面貌。
高嘉瑜議員在這樣去脈絡之下,把地方文化發展的議題簡化為單一的經濟問題,這樣的想像恐怕過於扁平,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與城市平衡的發展。
地社做為當時發展在地經濟的草根文創事業,遺憾的是很多人把房價上漲當作單一而扁平的指標,最後在地文化產業竟然淪為市政府強勢介入之下慘遭犧牲的對象。台北大部分區域都是住商混合,居民與商業活動的距離非常密切,而在產業發展與轉型之間,市政府如何在居民權益與在地文化產業間取得平衡,會是地方經濟發展途中需要去克服的難題,也是市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