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國惠台致台灣人才流失? 學者:全球化才是關鍵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為了吸引台灣產業人才與青年,中國在今年二月祭出「惠台 31 項政策」,而面對中國各種形式上的「惠台」,台灣民眾的了解與接受程度如何?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特別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調查 18 歲以上的民眾,對於目前中國惠台政策的看法;今(8 日)舉行記者會,透過研究數據呈現,有五成以上民眾不了解所謂的「惠台」內容,有四成不相信。矛盾的是,卻仍有五成以上的人認為有「磁吸效應」,而專家學者也對此提出經驗分享與建議,認為中國惠台策略並非關鍵,而是在全球化的跨國性人才流動現象下,加上台灣待遇、環境不佳,才是人才外流的主因。

根據問卷調查所呈現的數據,54% 的人不了解中國惠台政策,40.1% 的人不相信中國會具體落實。不過,這當中仍有矛盾之處,儘管有高比例的人不了解、不信任,卻還是有 54.7% 的人認為該政策對台灣民眾及產業西進有磁吸效應,49.9% 的人有意願前往中國就業、創業等,甚至有 40.1% 的人願意將子女送到中國就讀大學及研究所。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提供之調查資料。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中國不透過台灣官方,而是直接經營與台灣的民間關係,藉以拉攏台灣民心,如今已有某種程度的成果,台灣政府必須警惕。中國地方政府服膺中央,加速將台灣人視同中國人,在就學的招生上使台灣學生流失到中國,這可能會影響學生後續的生涯規劃,如婚姻、就業決定等,因此,政府應加強力道,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談及,中國惠台的 31 項政策中,有三點針對醫療,但個人看法,醫療專業人才有高門檻,以及強烈的地域性,目前未見醫護人才西進趨勢,但卻有越來越多台灣學子到中國念醫學院,雖然台灣整體的醫療水準還是相對較高,有與歐美接軌的傾向,不過中國醫療產業的發展、政策靈活等,台灣不可不慎。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坦言,人才是看環境、條件與機會,實際上,人才流失只是「小危機」,若不處理,未來的五到十年就會變「大危機」。他強調,台灣毋需妄自菲薄,但也不宜過度樂觀,人才往來應採取開放多元的態度,打造平台廣泛徵才,不只是面對中國,更要相準全世界,才能讓人才替台灣拚經濟。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總結,中國的惠台政策並非造成台灣人才外流跟西進的主要原因。他提到,中國確實創造了一個「看起來」有競爭力、願景及高薪資發展的環境,這些都符合各種人才的想像,但事實上,兩者並無直接關係。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他解釋,中國的惠台政策實施至今半年多,卻沒有在台灣形成有效發酵,原因在於,中國早已鎖定特定人才、產業,意思是說,不用全部台灣人都符合政策需要,只要「我想要」的人才理解就可以了,舉凡醫療、科技、學術等,中國期待以這樣的方式,創造兩岸之間的新連結。王智盛也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多數人在沒把握的情況下,還願意前仆後繼地西進中國。

王智盛談到,台灣最主要的問題不是人才流失到中國,而是我們在目前無法即時因應全球化下的跨國性人才流動。他說,就算今天沒有中國惠台政策、就算沒有中國,台灣在沒有做好有效的人才儲備跟吸引的話,還是會面臨一樣的問題。過去很多台灣人到過新加坡、日本、韓國、香港等,只是因為中國的量體更大,以及政治上對台灣的企圖跟壓力,所以會把它放大檢視,但我們必須認知到,中國只是在這全球化的其中一環。

王智盛也肯定政府推行的《新經濟移民法》,代表政府在這個議題上的努力,只是速度要再更快,否則將無法因應其他國家的迅速變化。另一個要點則是,台灣在中美貿易戰的過程中,已經有各式各樣的企業開始評估移出中國,台灣應把握這個重要契機,協助企業轉移,或者回到台灣之後該如何配套。

最後,在兩岸關係,王智盛建議,政府應思考自己的定位,站在管制、管理的角度。 他舉例,中國前兩年所喊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兩年已消聲匿跡,因為有資料顯示,中國的創業者中有 95% 是失敗的;而台灣前兩年還鼓勵人民去中國「創業」,現在則變成「就業」,因為創業所帶來的失敗會帶來更大的民怨和波動, 中國的創業環境並非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它當然提供一個有效平台,但不保證你一定成功。所以政府在相關議題上的說明跟風險分析,就顯得相對重要。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