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自來水驗出微型塑膠 立法院呼籲源頭減量

圖片來源:中央社

自來水及貝類檢出微型塑膠。立法院法制局研究指出,源頭減量為根本之道,政府除加強教育外,應鼓勵企業開創新材質替代品,並對回收、延長塑膠製品物命的企業予以獎勵。

塑膠流入海洋破碎後,恐進入食物鏈流入人體,環保署日前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等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日常飲用水有 44%驗出微型塑膠,連沿海貝類也不例外。

根據立法院法制局 10 月提出的「自來水及貝類含微塑問題之探討」報告指出,基於微型塑膠來源為遭棄置的塑膠垃圾經脆化分解破碎而成,塑膠垃圾源頭減量為根本之道。雖減少塑膠袋使用已逐漸為民眾接受,但因便利性,導致塑膠袋用量依舊可觀,影響推動成效,政府應加強全民教育。

報告指出,塑膠用品因價格低且使用便利,禁用塑膠袋等用品非一蹴可幾,政府應鼓勵企業開創新材質替代品,並對回收塑膠袋、寶特瓶等再利用製成有用資源且延長塑膠製品物命的企業予以獎勵。

報告指出,對已存在於河川、大排等水體水面垃圾,應由行政院召集相關部會,建立跨部會合作,加強清理攔除,並加強陸源、海岸及海底垃圾清理,並針對台灣海域、沙灘及飲水中所含微型塑膠進行相關採樣、調查工作應持續進行,並擴大民間團體參與或企業認養等多元合作方式,強化海灘清潔及海洋漂流物等垃圾清理。

報告指出,要治理海洋廢棄物仍須從源頭減量、減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政府訂定法令時,須考量消費者習慣與人性,利用經濟誘因與行為誘因等多元方式達成政策目標,除了減塑政策,亦能藉由新創企業突破僵局。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