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面臨困境,驚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內的高層。究竟民企難在哪裡?一家民營投行總經理點出市場流動性困難的嚴重性,也凸顯出中國經濟景況不佳的事實。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10 月底刊出北京蘭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江紅的文章,他表示,在目前的經濟政策下,國有經濟搶占資金、牌照、市場、政策等各方面的資源,加上中美貿易戰的緊張加劇,民營經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他說,市場上流動性困難從 2016 年就開始了,原因是「簡單粗暴」的金融去槓桿政策,以及官方要「做大做強國企」的政策開始顯現效應。
銀行資金、財政資金大規模向國企聚集,民營企業很難向銀行借到錢,以前還能從信託、私募基金、網貸、同業拆借資金,隨著打擊影子銀行和各項資產管理新規公布,這些資金的通道漸漸被關閉了。
他說,民企的流動性問題主要是因為客戶不能按期支付款項。但是對於付不出錢的客戶,民企也不打算提告,因為有的客戶已經被至少 5 家銀行提告,民企求償權利只能殿後。
到了 2017 年,張江紅的公司開始幫許多民營企業賣資產,包括不動產和股權,潛在的買方基本都是各類國企、國有金融機構,只有它們有足夠的支付能力。
但是,張江紅認為,幫民企向國企融資或賣身給國企沒有意義,因為不這麼做民企活不下去,但這麼做卻也說明了民企不可能獲得大發展。
民企有危機,國企並非不受影響。文章說,國有企業的客戶和地方政府的稅費,主要來源都是民營企業,民企流動性危機也會導致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無法獲得現金款項收入。
張江紅說:「市場上普遍有個幻覺,民營企業認為公有部門(國企、政府)有錢,而公有部門認為民營領域有錢。其實,大家都沒有錢,錢到哪裡去了呢?只聚集在極其少的部門或者個人手中。」
此外,股市融資的功能也不如預期。一年多來,上市公司的融資、重組、併購業務基本停滯。股東債務違約、業績嚴重不達預期等因素影響併購。另一方面,證監會對併購重組從嚴審核,也導致企業遲遲無法在證券市場上募集資金,「把優良企業拖成不良企業」。
在經營艱難的大環境下,國企相對有更強大的經營資本。這篇文章呼籲,削減對國企的所有補貼和政策支持,取消由政府部門官員到國企任職的做法,讓各種不同的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
張江紅說:「國有企業應該全面退出經營領域,一個本身不應該大規模存在經濟形態,無論怎麼改,都將是錯誤的。」
這篇文章呼應了中國全國工商聯 8 月發布的 2018 年民營企業 500 強報告。
根據這份報告的調研,2017 年,用工成本上升、稅費負擔重、融資難融資貴等,仍是制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前3大影響因素,分別占 61.40%、54.80% 和 50.80%。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