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柯文哲搞砸公共運輸 卻高喊回歸市場機制?

圖片來源:中央社

(芋傳媒報導)2014 年地方選舉前,柯文哲曾推出「柯 P 新政:NO.16 公車路線大調整」,強調推行幹線公車,希望增進乘載效率、減輕司機負擔,並稱要以市民利益優先,上任後柯文哲規劃了「八橫、八縱」共十六條幹線公車,結果僅是將原有的路線合併、更名並輔以轉乘優惠,造成乘客更多的不便,不少民眾認為新路線太複雜、難搭乘,甚至爆發積欠司機加班費的糾紛,最後柯文哲也放話要回歸市場機制、收掉不賺錢的公車路線,四年執政只剩殘局。

2014 年 8 月 25 日,柯文哲曾發表「柯 P 新政:NO.16 公車路線大調整」,希望根據旅客交通型態,重新規畫調整公車路線。合併重複路線;取消服務不準時、營運無效率的跨市長途路線等,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搭乘的服務品質,甚至降低公車票價。

柯文哲上任後,原預定的「八橫、八縱」十六條幹線公車,先於 2017 年 7 月完成了仁愛(原 263)、民生(原 518)、內湖(原 287)、敦化(原 285)、松江新生(原 642)五條幹線公車,接著在 2018 年 4 月再推出忠孝(原 232 副線)、信義(原 588)、和平(原 15)、南京(原  Br9)、民權(原 R32)、中山(原 220)、羅斯福路(原 236)、基隆路(原 650)、重慶幹線(原 601)、復興(原 74)及承德(原 266)共計 11 線幹線公車。

當幹線公車陸續上路,問題也逐漸浮現,聯合報於 2018 年 5 月 14 日的報導中指出,台北市公車幹線之命名有許多缺失,首先是名實不符的問題,如仁愛幹線全長約 17 公里,僅不到 5 公里行駛在仁愛路上,起點和終點也都不在仁愛路上,松江新生幹線和敦化幹線也有一樣的問題。仁愛幹線原本叫「264 五福新村─南港國宅」簡單易懂,改名之後反而讓乘客「霧颯颯」,而且幹線公車多是以全中文方式顯示路線名稱,而不再使用號碼,此舉對於長者和外國遊客更加不便。

原本柯文哲推行幹線公車是為增加搭乘人口提升公車效率,結果在改名、路線微調之後,外國遊客沒有數字車號可以看,新的命名也未能清楚反映路線,更讓在地乘客感到陌生,轉乘也更趨不便。經濟日報 5 月 14 日也報導了幹線公車上路後的數據,2018 年第一季的乘車人數和總里程數,都比前一年同一季減少。

台北市幹線公車路網。
圖片來源:台北市公共運輸處

而柯文哲在推行公車路程縮短、幹線化時,也曾提及此舉有助於降低司機的工作負擔和壓力,結果非但沒有降低司機工作壓力,甚至爆發積欠司機加班費的難堪狀況。

2018 年 6 月 28 日台北市議員周柏雅在個人部落格發表文章,文中指出台北市公車司機的人數減少、工作責任更趨沈重,周柏雅提出一份公共運輸處的數據表示,在 2013 年時,台北共有共有 3867 輛公車、行車人員 4881 人,平均下來 1.26 人/車,到了 2018 年,車輛數減少到 3506 輛、行車人員則剩 4255 人,平均下來每車僅有 1.21 位司機,柯文哲執政四年司機工作的負擔提升。

稍早在 2018 年 6 月 27 日蘋果日報的報導,自從 2016 年底實施一例一休後,公車業者人事成本負擔增加,台北市政府管制票價凍漲,結果最後演變成基層的公車司機吸收,司機遭積欠加班費將近五億元,最後在議會審議通過,加班費將到 11 月時發放。

上任之初柯文哲強調施政應以市民權益優先,按先前報導,柯文哲在「柯 P 新政」曾寫道:「未來公共運輸服務首先應該以捷運為基礎骨幹,再以公車來輔助捷運服務不到的地方,長途路線應盡量以轉乘的方式完成,避免公車路線太長影響營運效率,增加司機的工作負荷。」未料上任之後一例一休讓人事成本變高,推動公車幹線化後整體公車運量卻減少,柯文哲的公共運輸政策兩頭燒,最後柯文哲在 10 月時於受訪時表示,將在選後收掉一些獲利較少、虧錢的公車路線,先前喊著市民權益優先,現在卻翻臉改口強調市場機制,改以營運收益為優先考量。

柯文哲公共運輸政策,原意是為提升效率,增進乘客和司機的權益,結果施行方式不當,司機負擔增加、又造成民眾不便,最終導致運載量減少,柯文哲自己的公共運輸政策搞砸了公共運輸卻不自省,反而想再犧牲市民乘車權益來提升營運收益,或許真如基進黨候選人張舒婷所說的,柯文哲已經成了營運長、把營運收益看得比市民權益還重,但是柯文哲自己將公共運輸搞砸,卻要犧牲市民權益來挽救,1124 市民還願意續聘這位營運長嗎?

圖片來源:抓到了!這梗很綠

相關報導: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