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窺見二零年代文化縮影 台史博推出《台灣民報》復刻版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台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台灣人所創辦、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也是當時爭取新聞自由、台灣文化運動與社會運動的歷史縮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今(3 日)宣佈完成《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8 冊,預計 12 月中販售,內容集結 1923 年創刊至 1927 年移台前的報刊資料,並重新設計為疏朗易讀的版面。

《台灣民報》復刻版本的字體疏朗易讀。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1923 年 4 月 15 日,混雜台灣話、日語與白話漢文的《台灣民報》半月刊,於日本東京創刊發行,然後再回台灣銷售。由於總督府的限制,《台灣民報》直到 1927 年 7 月,經過交涉溝通,才獲准將編輯發行等事務移回台灣。

自創辦以來,《台灣民報》持續作為台灣知識青年傳播理想的文化實踐,不僅突破當時政治與文化的箝制,也強調「為民喉舌」的精神,報刊內容多為針貶時事、啟發民智與疏通官民意志,因此被譽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

《台灣民報》的影響力始終不減,1974 年,婁子匡、王詩琅與黃天橫等人共同輯錄,推出由台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之台灣民報影印本,該版本曾提供許多研究者,理解 1920 年代台灣社會。許雪姬、許佩賢與陳翠蓮等歷史學者都表示,她們過去都有買此版本進行研究,是很寶貴的參考史料。

台史博完成《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8 冊。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此次,台史博在文化部、黃天橫先生的家屬與六然居資料室的協助下,重新復刻出版《台灣民報》,便是期望再次召喚當今世人對於 1920 年代台灣有更多理解,以及是如何從日本總督府嚴厲的檢閱約束制度中,與其他報刊傳媒競爭,找到屬於自身的出路。

台史博副館長謝仕淵指出,日治時代重要報刊的復刻出版計劃,對於文學界、史學界與台灣來說,都是重要課題,現在只是跨出一小步而已。台史博明年也預計將《台灣民報》數位化、做成資料庫,期許 2021 年能與台灣文學館合作,舉辦兩個大規模展覽。

台史博副館長謝仕淵。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針對《台灣民報》復刻版本即將發售,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佩賢興奮地說道,裡頭的字好大、好清楚,很適合得老花眼的她來閱讀。就教學立場而言,也是很棒的一件事,學生終於可以實際翻閱史料,不然都誤以為史料都在電腦裡。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佩賢。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用文本翻閱,更容易進入當時的歷史情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表示,《台灣民報》引薦了自由主義、立憲主義、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等思想,也能看見宗教、兩性與家庭關係,以及當時台灣社會的各種面貌。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則感嘆自己的師兄、既是文學家也是史學家的林瑞明於日前過世,不能看見最新的復刻版本。她也提到,20 多年前,她研究《台灣民報》的時候很孤單,現在已經變成最老的一位,很感謝台史博製作復刻版,讓更多人可以參考使用。

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