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今天(27 日)公布台灣今年截至 12 月 19 日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除臭氧外,其餘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都呈現下降;且近 5 年的 AQI 空氣品質指標橘色提醒及紅色警示比例也在下降,良好等級比例則上升;此外,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站因細懸浮微粒造成的 AQI 紅色警示次數,也逐年下降到今年僅有 282 次。
環保署 27 日統計今年截至 12 月 19 日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都呈現下降趨勢,尤其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站因細懸浮微粒造成 AQI 紅色警示次數,已由 2015 年的 997 次,逐年下降到前年 898 次、去年483次、今年僅有 282 次。
至於唯一惡化的臭氧濃度,則受到臭氧生成機制複雜,並非來自單一汙染源影響,包括臭氧層破洞,導致平流層的臭氧容易在春天時跑到對流層來,或各地排放的臭氧前驅物容易隨著氣流擴散到全球,但是極端高濃度的臭氧則是本地的產物。
監資處處長張順欽指出,過去一年,台灣每小時高濃度臭氧日數雖在減少,但 8 小時平均濃度天數則在上升,因此將是環保署明年管制的重點。張順欽說:「但是極端的高濃度,那是本地貢獻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氮氧化物減量也高達 20% 以上,可是呢,為什麼臭氧濃度會上升?因為它是平均濃度上升;可是呢,極端的高值、1 小時高濃度出現的 AQI 到橘色以上的天數,是在減少的。也就是說,高濃度的,我們把它控制下來;那接下來,要再進一步努力的就是,中高濃度的要再讓它持續下降。」
不過,張順欽也憂慮,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台灣有利擴散的強風日數越來越少、不利擴散的靜風日數則在增加;尤其近年大陸冷高壓強度減弱,導致冬天擴散條件更加不良;加上近地面大氣逆溫日數上升,大氣垂直結構更加穩定,也不利污染物垂直擴散。不過,環保署仍將致力達成空氣品質改善的目標,希望 PM2.5 全年平均濃度從今年每立方米 18 微克,降到明年的 15 微克。
(資料來: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