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 型肝炎的帶原者當心,醫師提醒,每年新增 1 萬名肝癌患者中,近 7 成是 B 肝引起、2 成 C 肝引起,男性比女性高 1 倍,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呼籲肝炎患者、肝癌家族史者定期追蹤。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民國 105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肝癌每年新增超過 1 萬 1000 名患者,且男性比女性高 1 倍,且平均年齡落在 30 歲至 70 歲,是家庭重要支柱的時期。
林錫銘說,由於早期肝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疲勞、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黃疸、腹部腫大等症狀,多已邁入晚期,且癌細胞一旦轉移,5 年存活率僅不到 3 成,因此肝癌也有「沉默殺手」之稱。
年約 40 歲的張先生是 B 型肝炎帶原者,2 年前回診追蹤時意外確診肝癌,他回憶,當時太太剛生產玩、還在坐月子,卻得知這項噩耗,心想「既然碰到了就一起積極面對」,因此立即開刀切除 2 顆分別為 4.5、5.2 公分的腫瘤。
無奈 8 個月後再次復發,再度接受傳統標靶藥物等各種治療,引起嚴重掉髮、腳部指溝炎等副作用,卻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所幸在醫師建議下嘗試最新的肝癌標靶藥物,病情逐漸好轉、檢查也看不到任何腫瘤。
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黃怡翔表示,相較傳統藥物,新一代標靶藥物不僅可將無惡化存活期從3.7個月延長至7.4個月,腫瘤縮小比例提高近3倍,打破傳統治療限制,用於華人族群效果更顯著。
林錫銘指出,台灣是肝病大國,慢性 B、C 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感染 B、C 肝炎以後,有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肝癌;根據統計,約有 6 至 7 成是 B 肝引起、2 成則是 C 肝引起。
林錫銘提醒,在病情發展至肝癌前應及早因應,民眾可謹記 2 要、2 不、3 族群的 223 口訣,「2 要」即 40 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進行定期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2 不」在飲食上應避免過度飲酒、食用受黴菌毒素汙染的食物,例如發霉的麵包、玉米、醃漬類食品等。
此外,「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者」以及「一等親中有肝癌家族史者」等3大危險族群,應更加積極預防, 40 歲以後須定期進行篩檢。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