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央廣》從日越合作 看越南的外交生存之道

圖片來源:pixabay

日本軍方高層年初到訪越南,凸顯日越兩國軍事合作更上層樓,而回顧歷史發展與現今戰略情勢,可以看岀越南成功透過外交,拉抬經濟,更在面對強鄰中國的壓力下,合縱連橫壯大自己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日越軍事合作 超越以往

日本航空自衛隊航空幕僚長丸茂吉成 (Yoshinari Marumo) 1 月初訪問越南,開啓了日本和越南進入 2019 年的首度公開軍事交往,顯示兩國在印太區域戰略中,防務關係正在進一步強化。

日越兩國在 2009 年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之後,2011 年,兩國國防部簽訂了「雙邊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為雙方軍事合作奠定基礎。

接著,兩國召開海上安全保障會議。日本建議越南成立海上警察,以對抗中國,並對越南提供海上巡邏船,強化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緊密合作。

而日越兩國軍事高層也頻繁互訪,定期舉行國防政策對話,並擴大兩國武裝力量在包括人力資源開發和軍艦互訪等領域的合作。

兩國在軍事關係上的熱烈發展在本月初,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副部長潘文江 (Phan Van Giang) 會見丸茂吉成時表露無疑。潘文江除了熱烈歡迎丸茂吉成的到訪,並強調越南國防部支持並會為日越空軍合作創造一切便利。而丸茂吉成則表示,日越最近幾年在國防關係的擴展,已經成為兩國廣泛雙邊關係上的重要支柱。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鄧應文在「當代世界」中指出,日越目前在國防領域的合作非常迅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在預期日本將放寬出口武器的限制,以及日本對和平憲法的修改後,日越兩國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還會進一步深化。

日越全面交往 涵蓋多層面

在軍事合作之外,日越關係發展更涵蓋其他多個層面。

在經濟方面,日本是越南第三大岀口市場,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去年,日本更是越南吸引外資的第一名。日本也是越南最大的援助國,日本對越南的官方援助,佔了日本對外援助的 40%。

在文化方面,日本不但為越南培養人才,雙方的文化交流熱絡,日本的越南留學生人數已經僅次於中國;而日本更超越美國,成為越南留學生首選的目的地。

兩國互補 各取所需

分析指出,日越關係之所以如此全面且日益密切,主要因為兩國關係具互補性,各取所需。越南需要日本的資金、技術和岀口市場,以加速越南的現代化;而一心想要擴大區域影響力的日本,也不斷向東南亞開拓,其中,不但看好越南的經濟前景,也希望日後在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方面,獲得越南的支持。

其次,日本和越南在外交存在類似處境,兩國都與中國相鄰,也都面臨中國不斷壯大的壓力,同時也都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兩國都不樂見中國在亞洲稱霸。

印太戰略 強化越南戰略地位

在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2017 年宣布印太戰略之後,越南對此表達了支持,並成為這項戰略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印太戰略構想最早來自安倍第一任首相期間,而這也是日本不斷升高與越南軍事合作的原因之一。

這項政策上的決定拉抬了越南的國際關係,美國態度尤其明顯,包括川普、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Mike Pompeo)、以及前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 (James Mattis) 等高級官員陸續到訪越南,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 (USS Carl Vinson)更自 1975 年越戰結束以來,去年首度在峴港靠岸。

除了美日之外,越南也在印太戰略下,跟澳洲、印度和法國加強了關係。泰國國際關係問題專家敦亞帕 (Dulyapak Preecharush) 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 指出,越南所在的地理位置對中國發展西南經濟至關重要。從地緣政治角度而言,中國的崛起促使美國選擇越南作為制衡中國影響力的戰略核心所在。

不與中國衝突 越南有自處之道

然而,在區域強鄰壓力之下,越南並不願與中國正面對立,而是透過與各國合作加盟,向中國傳達明確的訊息。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成員李問,在刊登於自由時報的專欄中分析,越南加入印太戰略,表明面對中國在南海爭議中的步步進逼,越南向中國傳達明確訊息,將強化與美國的安全合作以維繫南海主權。此外,越南也利用各種國際場所,譴責中國將南海軍事化的舉措,並呼籲各國支持越南在南海的立場。

不過,李問分析,越南對中國仍然會在特定時刻選擇讓步,包括去年 8 月,越南與西班牙能源公司「力豹仕集團 (Repsol) 在越南東南外海「紅色皇帝」(Red Emperor) 的石油開發案,就因為中國施壓而取消。而美國航母去年靠港訪問,讓越南有機會以不具衝突性的方式展現自主權。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岀,越南運用自己的經濟發展條件和戰略地位,透過外交與戰略加盟,避免了與中國直接對立,又可以表達自己領土的主張,展現了外交上靈活的求生能力。

然而,中國在南海的造島建設並沒有稍停,對區域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提升,亞太區域未來仍將繼續是衝突隱伏之地。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