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環境,已是政府當前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但實務上,長期照護的人力以外籍看護員為主,可能因無法妥善使用閩南、客家、原住民族語等語言,出現語言隔閡,影響照顧品質,解決外籍看護員因語言隔閡產生的照護問題,也成了長照政策的另一項挑戰。專家學者呼籲政府要先拋出誘因,強化照顧者本土語言能力,才能改善醫病關係,大大提升長照品質。
我的需求你聽不懂!語言隔閡影響長照品質
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為了因應高齡社會的長期照顧需求,國內照護者除了本國籍的照服員外,另以外籍看護工為大宗,目前全國有約 24 萬名外籍看護工,但面對使用閩南語、客語或是原住民族語的被照顧者,常常發生因語言隔閡,導致無法確實掌握需求,影響其照顧品質的大問題,即便是本國籍照服員,也可能會因其母語與被照顧者不同,在溝通上發生問題,在在都成了長照政策的另一種隱形挑戰,因此,要提升長照品質,恐怕要先克服照顧者語言隔閡的問題。
強化本土語言 應落實於國民教育
語言對被照顧者及照顧者來說是很重要的溝通工具,也是了解彼此生活方式與思想邏輯的重要方法。具有醫生背景的桃園市政府顧問蔡紫君認為,照護與醫療領域中的語言訓練,若能落實在國民教育是最佳的狀況,但在現行階段中應在醫療與照護進階訓練提供各族群語言,或直接以獎勵、補助方式加值長照服務,尤其語言對失智患者的照護與治療相當重要,政府應先鼓勵與推廣。蔡紫君說:『(原音)不管大學也好,各個長期照顧體系,都有語言(課程)的提供,這是相當值得鼓勵的,如果我們能更深化、進入中學、小學,對國力、國人的親近性非常重要。』
誘因不能只是免費 說服雇主才是關鍵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何信翰則指出,「免費」讓移工學習本土語言的誘因性可能不夠,應提供足夠時數的本土語言訓練課程,並說服雇主鼓勵看護工參與課程,加強聽、說能力並額外給予獎勵,或許能大幅提升雇主與外籍移工的參與意願。他說:『(原音)他為什麼要讓他的移工來學?除了免費之外,免費只有沒有壞處,也沒什麼好處,他學了之後有什麼好處?我們如何去說服雇主,有足夠的學習時數之外,第二個就是我們有個認證考試,我們拆成聽、說就好,提供聽、說的題庫,我們來辦,鼓勵他們來參與認證考試,提供誘因。譬如認證考試通過,我們可以給移工或是本國勞工,由政府給你額外的獎金,我想他們參與的意願會很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王保鍵也認為,政府可在引進外籍看護工的議題上多下功夫,勞動部可引進母語為本土語言之外籍看護工,例如印尼籍使用客語的移工。
化零為整 讓看護工用空檔時間學方言
『(原音)外籍看護工跟阿嬤說,你吃飽了沒?你會冷嗎?阿嬤的感受、微笑是完全不一樣的溫度,真的語言是可以拉近溫度。』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資深特助李金英說,語言真的可以拉近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距離。
不過,李金英也說,除了政府補助、獎勵設置誘因、提升雇主安排外籍看護工接受教育訓練意願外,政府也可以思考與學校合作,利用多元方式、化零為整,協助外籍看護工在照顧者醫療空檔中學習本土語言,將可減緩外籍看護者不易出門上課的窘境。她說:『(原音)透析的病人,每週一定是一、三、五或是二、四、六都要到醫院透析,在透析的過中,其實外籍看護工比較沒什麼事情,我們就連結中央大學客家語文學系大四的學生,來為這些外籍看護工教客語。怎麼利用這樣零散的時間,教導外籍看護工語言,這個是可以從化零為整、獎勵措施讓他們可以得到誘因。』
面對各界所提出解決長照語言隔閡的建議,勞動部也做出正面回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專門委員莊國良說,照顧員的訓練課程內容已包括基本生活會話,但僅限於中文與各外國語言,至於本土語言部份,涉及師資與翻譯,後續可與客委會與原民會研究可行性。而對於外籍看護工無法外出受訓,勞動部將研擬補充訓練辦理的可行方式,除採集中訓練外,也有到宅訓練與數位學習部分,建置權益網站提供外籍看護工使用。
解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語言隔閡絕對是提升長照品質的核心,這不僅有賴政府提供更大的誘因,增加照顧者的語言能力外,也需要每個人的同理心,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有良好溝通,才能有更和諧的醫病關係。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