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屋新意展活化 2 鳳儀書院是南台灣難得保留完整的清代書院,曾因租占戶而淪為巷弄大雜院,經高市文化局多年費心修復讓古蹟重見天日,並結合文創讓鳳儀書院穿越古今,以嶄新面貌見客。
興建於清代的鳳儀書院在清代是鳳山的文化重心,由當時的鳳山知縣吳性承捐資倡建,然後由鳳山仕紳集資興建而成。日治時期書院先後作為台南衛戍病院分院、養蠶所及鳳山郡役所宿舍使用。1945 年後由台灣省政府接收,精省後改為國有,由教育部所轄學產基金管理。
50 年代陸續有外地人進住鳳儀書院,高雄市文化局調查,居住最久的一戶是自郡役所宿舍時期開始的,而當時也有日式宿舍興建其中,但 1977 年毀於颱風;這些住戶據文化局統計最終於搬遷前為 35 戶,住戶使用空地興建房舍或於書院本體內隔間使用,雖使書院風貌隱蔽於增建物間,但也使書院本體不致傾倒損壞。
儘管鳳儀書院因租占戶居住一度成為大雜院,但因其本身文化資產價值早在 1985 年即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於書院曾因租占戶成為巷弄內的大雜院,歷經租占戶漫長瑣碎搬遷歷程,直至 2005 年時任高雄縣長楊秋興建議修法完成無償撥用才獲解決,後續再經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以 2 年時間順利完成租占戶搬遷事宜。
位於高雄市鳳出區的鳳儀書院是南台灣難得保留完整的清代書院,也是全台現存最大格局最完整的清代書院,在高市文化局費心修復,除呈現原有古蹟風貌外,並考證史料規劃許多展示包括歷史場景塑像群、清代科舉體驗、鳳山新城模型及鳳儀書院歷史介紹,以嶄新面貌重生於世人面前。
文化局指出,早年鳳儀書院給人的感覺宛如走入一個大雜院,儘管身處在蜿蜒狹小的巷道內,但老書院高大的屋頂與斗砌牆體仍然無法被增建物所掩蓋。 95 年獲內政部核定新台幣 1 億 600 萬元修復經費,並於同年開始進行設計及解體調查,了解書院隱蔽性部位奠定修復依據,修復工程於 98 年底發包, 102 年完工。
文化局表示,鳳儀書院修復工程特色在於新舊分明,不作過多預測性修復,很大程度保留原有構件,讓人很輕易從構件顏色上分辨材料的新舊。除古蹟修復外,還因應再利用需求,作了機電和消防設施與新建廁所,使 200 年的古蹟得以符合現代化的使用機能需求。
文化局指出,書院施工期間還發現早已佚失但文獻有記載的石碑,且符合文獻記載中位置,現在這塊石碑安放在書院內完好的被展示。此外還發現牆體上有清代時期可能是書院夫子的題詩,現在也被完整剝離下來成為書院內展示品。
文化局並與專家學者及社區代表絞盡腦汁共思鳳儀書院再利用方向,訂出以展示書院原有歷史及功能、建築特色、鳳山縣城為主軸,輔以講學及社區使用等功能。
文化局還委託學者進行鳳儀書院史料耙梳與科舉制度的研究,最終確定書院展示主題包括歷史人物群像、科舉制度展示、鳳儀書院歷史、鳳山縣城歷史,還恢復文昌祠的祭祀,文昌祠內所有祭祀器具與神像並委託文化資產登錄藝師打造,還特地前往全台首學台南孔廟舉辦文昌帝君分香儀式,期能傳承全台首學的悠久文風。
文化局另將 8 間狹小書院學舍打造成鳳儀書院 4 個歷史時期風格的包廂提供給商業經營使用。戶外空間則擺設歷史人物群像,並大膽採用Q版文昌君等人偶代替擬真蠟像以沖淡書院莊嚴氛圍,結果成為書院吸引遊客的賣點。
商業空間由文化局自營,請翰林茶館提供教育訓練讓文化局招募的員工經營鳳儀翰林茶館,文化局員工並自行開發具鳳儀書院特色的文創商品,也頗受青睞。
文化局指出,現行台灣古書院大多以祭祀與提供讀書空間為主,但鳳儀書院展示內容與經營模式走出自己的路,成為一個富有文化與趣味的歷史場域,開館以來頗受歡迎,有助古蹟永續經營。(編輯:孫承武)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