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醫師黃亮凱到花蓮求學時愛上這片好山好水,每週上山下海照顧患者,只要病人一句真誠的感謝,所有辛苦都煙消雲散,他笑稱,這是偏鄉醫師才能體會的成就感。
今年 40 歲的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亮凱從小在台北長大,家人認為當醫師不會失業又能救人,是「有福報的人」才能做的工作,承載著家人的期待,他順利考上慈濟醫學院,從此愛上花東,更在這裡落地生根,成了正港的花蓮女婿。
畢業後,黃亮凱心想台北根本不缺醫師,醫病關係也相對冷漠,反觀花蓮醫療資源匱乏,且病人對於醫師說的話絕對信任,相處起來更有人情味,抱著「錢賺得夠用就好」的心情,決定和妻兒留在花蓮,更將父母都接到花蓮一起生活,享受當地的好山好水。
黃亮凱說,平時除了在醫院看診,每週也會到中橫的天祥衛生室以及南橫的利稻部落看診,行醫範圍貫穿整個花蓮。
天祥衛生室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診間裡只有看診桌和幾張留觀床,卻是附近唯一有醫師看診的地方,天祥的居民是早期上山定居的漢人和原住民,平均年齡約 50 至 60 歲,多數都罹患三高等慢性疾病,必須定期回診拿藥。
每週六上午,黃亮凱都會帶著滿車藥物,開將近一小時的車上山,除了三高用藥,他也會準備急性感冒藥、腸胃藥、過敏藥等常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仍然經常發生令他頭痛的棘手難題,尤其每到連假假期,前來旅遊的遊客總是成為就診大宗。
黃亮凱說,有一年春節連假,一名罹患胃癌的 80 多歲阿公從宜蘭來天祥玩,胃突然痛得不得了,卻因下雨天封路、下不了山,但癌症止痛藥物是管制藥物,小小的衛生室根本不可能有,所幸在藥箱中找到較強力的止痛藥,才讓危機暫時解除,阿公的家人這才鬆了口氣。
比起天祥,台東的利稻部落醫療資源更為匱乏,黃亮凱說,台東、花蓮的人口數量差異不大,但台東的醫師卻只有花蓮的 1 / 4 。
利稻部落位於南橫公路、海拔約 1000 公尺的地方,當地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人口僅約 300 至 400 人,以種植高山高麗菜維生,仰賴唯一一條對外道路運送物資,但這裡每逢雨天就有落石,路況相當差。
黃亮凱說,每週二、五醫療團隊會從花蓮慈濟醫院出發,先搭火車到台東、再開車上山,沿路都會聽見落石打到車頂的聲音,單程就得花上 3 小時,每到一個部落就停下來看診。
路途雖然遙遠,但病人從來不認為醫師來這裡是「應該的」,見到醫師的第一句話,總是感謝醫師願意千里迢迢到部落替他們看病,一路舟車勞頓的疲勞也就此煙消雲散,黃亮凱笑說,「這是身為偏鄉醫師才能體會的成就感」。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