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新書首刷量低 編輯獎得主:須精準抓出書的優點

圖片來源:中央社

面對書市不如以往熱絡,甚至首刷發行量不斷下滑,書展編輯獎得主嘉世強與王家軒今天表示,出版社編輯必須更精準、明確告訴讀者每一本書的優點,讓書的好口碑更快傳達出去。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講座「首刷發行量一路下滑,出版還能做嗎?」傍晚在世貿一館黃沙龍舉行,由書展大獎評審陳穎青主持,邀請分別於 2018 、 2019 年獲「編輯獎」的嘉世強與王家軒與談,分享從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觀察。

負責時報出版文學線的嘉世強表示,現今編輯的確要面對首刷量下滑的狀況,早期出書容易熱銷,如今一本書上市一個月未必馬上就有好口碑,導致編輯想傳達的理想性和市場之間反應往往不如預期。

面對首刷量不斷下滑,嘉世強建議,如今的編輯在「選題」上要更清楚,同時思考如何協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讓想知道故事及內容的人更有效率地閱讀,如此一來也讓書的好口碑更快速傳達出去。

嘉世強同時提到,由於書市不景氣,讓他幾年前一度想離開出版產業,後來得編輯獎才堅持繼續做書,他認為,這背後是來自多年摸索與經驗累積,身為編輯除了須清楚做書的盲點,以及很多看不見的、故事之外的細節,還得透過「細緻的溝通」,幫作者及讀者之間找到共鳴。

任職八旗文化出版社的王家軒則直言,一本書的成功經驗無法複製到另一本書,編輯能做的就是累積觀察、敏銳度和對市場的了解,「與其說首刷量下滑,不如說不要期待書一定會大賣。」

王家軒說:「必須承認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大家不需要念書、看書,就可以過得很好的時代。」他表示,換言之,編輯要扮演溝通的責任相對更重大,必須更精準、明確告訴讀者每一本書的優點。

王家軒以國際政治類書籍舉例,編輯首先要確認作者在學術間的分量,其次是理解作者想跟誰對話,第三是學術圈之外,作者想在社會點出什麼樣的問題;此外,有哪些作者的優勢和特點是其他人身上沒有的,「就書論書,越能觸類旁通越好。」

在王家軒眼中,編輯可大致分成「加法編輯」和「減法編輯」,前者要對書本內容和背後存在的脈絡充分了解,後者則是把書中的細節全部忘掉,傾向找讀者喜歡的熱門話題,依照社會時事脈動,找到回應大眾的內容和資源。

至於如何在書籍以外和讀者溝通,王家軒認為,除了和通路保持良好互動了解讀者需求,八旗文化還大力經營社群平台,不斷透過粉絲專頁上的對話認識各式各樣的群眾,這些過程也會激發編輯進一步思考,哪些是更值得挖掘給讀者的好內容。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