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許多再上一層樓的「機會」,這些稱為機會的可能選擇常常用「誘惑」或「考驗」來命名更為恰當。一個人從成長到老死的過程往往先從「依賴」進到「獨立」,再由「獨立」回到「依賴」,這兩個步驟都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和方法,但是是每個人人生重要的課題。成功的時候所延伸出來的機會往往考驗我們兩個問題,「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真的喜歡做這樣的事情,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
另外一個問題是「核心價值是什麼?」
如果沒有好好的思考這兩個問題,當所謂的成功到來,不會讓自己更了解自己,反而陷入更大的迷惘,只是叔本華所謂慾望的人生鐘擺,在痛苦和空虛之間不斷的擺盪,當慾望得以滿足的時候就感到空虛,當慾望不能滿足的時候就感到痛苦。考上第一志願的「空虛」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不會輸給落榜的「痛苦」,只是醞釀發作的時間沒有那麼直接快速,這種「空虛」容易麻痺,也不用立刻去面對,用逃避自我的方式也可以虛無度日,反正大家都說很好很好,羨慕的不得了,放棄思考不去感覺,這個病只是慢性病。
但一個人的核心價值何時變得最清晰?在失敗或是需要面對存在危機的時候,這樣的情況之下,任何原有的核心價值就會令人感到懷疑,例如在接近死亡時候的疾病或戰爭,個人事業的摧毁,甚至政治社會制度的崩潰。一般人是用感覺去思考,只有極少數的人用思考去感覺,但是當一個人被扔進這樣極端的情況之下,普遍的情況才會突然意識到什麼對他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真正重要的東西,「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台灣是不是接近政治社會制度崩潰的邊緣?有的人認為是,有的人認為不是,認為是的人即使剩下一隻掃把,也要拿起來拼命。認為不是的人,不用說思考,連感覺都沒有,無法體會那種心情,不知道是欺騙自己還是有終極的信仰,也不認為這是自己核心價值的問題。
人生重要的問題都是哲學問題,在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就是「哲學時刻」,最近我回頭去看了不少周星馳的電影,尤其鹿鼎記的韋小寶,硬著頭皮撐下去看完這些電影,在此時才深深的了解,為什麼自己年輕的時候,這麼喜歡看這些耍嘴皮、荒謬、無聊的電影,我想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核心價值,「慾望得以滿足便感到空虛」,因此就躲到這樣的世界裡面去。
你是誰?你要站在哪一邊?你的政治見解是什麼?
國家的邊界和界線的價值在哪裡?你的未來想要和誰共同生活在一起?
我們需要有信仰的核心價值嗎?一個國家社會要有多少人具備共同的信仰才可以支撐?我總覺得台灣目前的狀況接近臨界界限的下緣。不曉得有多少沈醉周星馳電影的人民知道現在是台灣的哲學時刻?
美妙的烏托邦常常就在我們腳下,但我們用望遠鏡觀察它。
~路德維希·蒂克
原文出自 李忠憲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