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天表示,經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率全球之先,已完成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的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
相關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保育黑面琵鷺、營造有利生存的棲地環境。
特生中心舉行記者會,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主任姚正得表示,約 1.8 萬多年前黑面琵鷺還有 6 萬隻,之後數量一直減少,約 30 年前只剩 200 多隻。
他說, 100 年來,包括戰爭、公元 1980 年代農藥使用,讓黑面琵鷺大量減少;直到 30 年前開始,國際間合作促使數量增加,今年全球可望突破 4000 隻,其中 2 / 3 出現在台灣。
姚正得表示,幾乎所有台灣西部沿岸濕地都是黑面琵鷺潛在生存空間,從幾十到幾百隻分布各濕地,前 3 名是台南土城、嘉義布袋與台南七股。
他說, 2015 年起,南部救傷一隻雄性黑面琵鷺,檢查血液時獲得高品質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樣本,展開基因組定序研究,已獲 11.9 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與其他已發表的鳥類相當。
姚正得表示,研究團隊也針對 10 隻在 2002 年肉毒桿菌中毒事件取得黑面琵鷺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重定序,比對分布在澳洲、紐西蘭及大洋洲仍可能達 10 萬隻的近親皇家琵鷺,以了解黑面琵鷺族群 30 年內數量逐漸增加狀態如何。
他說,結果是得知遺傳多樣性(讓生物面對環境變化時更有彈性、適應力)慢慢跟上,近親繁殖造成的負面效應慢慢緩解,也希望台灣持續提供足夠讓黑面琵鷺不受干擾的棲地,以利數量持續成長。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