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林強的「向前走」當年有多紅?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開創「新台語歌運動」

林強的向前走於 2017 年重發黑膠唱片 / 芋傳媒資料照片

藏書界竹野內豐來回一下。這不算我的專業,就我所知大概聊一下而已,希望能拋磚引玉。

打個年紀較輕的朋友比較能懂的比方,在 F4 拍「流星花園」以前, 臺灣這種一集一集演不完的電視劇叫「連續劇」, 打從 2001 年「流星花園」以後,才讓人耳目一新,知道什麼是「偶像劇」。(不要苛責,這已經是大叔我能想到最「近代」的比喻了 QQ)

林強在 1990 年發行的「向前行」,大概就是這樣的地位,開創了「新台語歌運動」的方向。

在這之前,台語歌已經被日本的演歌曲風影響太大太久。這是洪榮宏的名作,「望月想愛人」,樂風唱腔,就是演歌。

從 1960、70 年代,從日本抄回來的曲風,一直到 80 年代還久久不散。 當然也有人從日本抄當時的流行歌回來,比如江蕙的「安娜」但是,日本味還是很重。

當時,國語歌曲已經早就經歷過「唱自己的歌」的民歌運動, 在 1980 年代,也開始嘗試引進西洋最新潮的裝扮與樂風, 例如當時的娃娃金智娟,曲風和裝扮很明顯就致敬辛蒂露波。

娃娃-開心女孩

Cyndi Lauper –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庾澄慶也在臺灣首次將 rap 的概念引進,如「報告班長」,當然其實移植得沒有很好,聽起來像數來寶多於 rap, 不過剛起步嘛難免的,只可惜他沒有繼續往這方面創作, 臺灣 Hip-hop 始祖還是到 90 年代初才由洛城三兄弟(L.A.Boyz)奪去。 扯遠了,講這些是想對照一下,同一個社會背景下,台語歌的創新程度落後了國語歌多少。

解嚴之後,開始有臺灣的音樂人,思考台語歌能不能走出自己的新風格。 解嚴第二年,1988年,潘越雲發行「情字這條路」,與其他台語歌手演歌或那卡西式曲風有非常大的不同,請聽聽這一首「台北雨」:

這塊專輯我最喜歡的反而不是主打歌,而是「若我輕輕叫著你的名」, 吳念真作詞,歌詞寫得極雅極美極繾綣纏綿。

如果說陳一郎的歌屬於行船人,陳小雲的歌屬於舞女, 這塊「情字這條路」就是屬於當代文青的台語歌,是跟以前的風格截然不同的小清新。

但是,這塊專輯只算在曲風上做了改變,歌詞還是愛來愛去,不算真的震撼彈。 不過我強調一下,我這裡講的是風格的不同,我並沒有說「演歌曲風」或者「道出社會底層人物辛酸的歌詞」是難聽的,事實上我電腦有上百首這種這種很「土氣」的台語歌,它們能帶我回到國小的時候,家旁夜市賣卡帶的攤販播了整夜龍千玉的童年回憶。

新台語歌運動的第一砲是 1989 年,黑名單工作室出版專輯《抓狂歌》, 聽說這塊專輯剛出版沒多久就被查禁,我國小的時候爸爸居然買了一塊讓我聽到爛。 其中最敏感的一首歌是諷刺老國代死不退休的「民主阿草」:

諸君可以發現這首歌又像念又像唱,沒錯,台語歌也開始引進 rap 的概念。 這塊專輯還有「台北帝國」、「阿爸的話」也是標榜台語rap。

但是這一塊專輯實在太過前衛,市場反應並沒有達到熱門的地步, 還好,後來的音樂人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啟發。 隔年,林強的「向前走」專輯橫空出世,不但在詞曲上都開創了新風貌, 而且在市場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我知道大家聽很多遍了,但是不妨再聽一次「向前走」。

這首歌的成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是大家都察覺到的,歌詞非常正向有力,所以後來一直被翻唱或在選舉、廣告場合使用。這首歌寫的是離鄉遊子到台北打拚的理想。

在這之前,台語歌講到離鄉,大多是苦情的, 例如「黃昏的故鄉」: 「黃昏的故鄉一直咧叫我,叫我這个苦命的身軀,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女的願望」: 「請借問播田的田莊阿伯啊,人咧講繁華都市台北對佗去? 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 要不然就是雖然充滿志向,但歌詞也點明了總有一天要衣錦還鄉。

「田庄兄哥」: 「不願擱鼻田庄土味所以要來再會啦,趁著機會趁著機會,火車載阮要去喲。 總是交待彼個心愛小姑娘,叫伊免耽憂,來去都市若趁有錢,我會返來喲」 而「向前走」呢?

完全沒有!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台北就是我未來的故鄉。

「較早聽人講,『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是我一點仔攏無感覺。」 雖然說,後來林強也厭倦了演藝流行圈,正紅的時候卸下光環, 印象中是有一天他去參加綜藝節目,看大家在那裡砸派夾鼻子耍智障,他突然問自己:「我上台北是來做音樂還是上節目給人家耍?」

於是就宣佈退出流行樂壇。 然後就去玩他的音樂創作和 DJ 了,當然也玩得很成功,囊括各種國內外大獎。 在法國巴黎舉辦的 Chloé2018 春夏大秀,就用了林強在「千禧曼波」的音樂:

我想他當年身為暢銷歌手,也曾經有過想要摔破吉他, 大罵「操你媽的台北」的時刻吧。 第二點這首歌真的最屌的地方,在於「詞曲咬合」。

會講台語的朋友不妨再重聽一次「向前走」,每聽一句,就用把該句歌詞念一次, 你會發現:這首歌根本是用念的!

這是因為台語有七個聲調,可以視為七個音階,所以本身抑揚頓挫的音樂性就夠強。 用國語就很難整首歌詞曲咬合,頂多是李宗盛唱「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那樣穿插幾句,如果國語歌整首都詞曲咬合,根本像念經。 應該說,台語歌最原始的型態,就是如此,所以才叫「念歌」,傳統勸世歌的七字仔調,「我來念歌囉~予你聽啊哩~~」就是半念半吟的型態。

但是打從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桃花泣血記」開始,就是詞跟曲各走各的調,所以後來台語流行歌有好長一段時間,做好曲子填上詞就唱,沒管這個。

直到林強的「向前走」出現,大家才醒悟:哎唷,台語歌可以這樣寫啊?

影響至今,伍佰的「釘子花」

盧廣仲「明仔載」

旺福「等待雨散」

都是特別注意到「詞曲咬合」的台語歌。 不過,世界上最注重「詞曲咬合」的人,就是廣東人了,因為他們有九個聲調。

夜深了,大概就這樣,不然其實還可以延續到 1994 年豬頭皮的「我是神經病」。

就這樣吧,睡前聽些歌也不錯,哈。

本文轉自 PTT,作者為 sizumaru(藏書界竹野內豐)。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