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視再創新高,曾沛慈說自己比劇中還愛哭,角色須表現姊代母職的堅強,飾演弟弟的林哲熹則把在療養院的貼身觀察投入在角色中。
公視、CATCHPLAY以及新加坡HBO Asia共同推出的台灣原創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成功引起大眾關注,日前播出最新第 3 、 4 集,收視再創佳績,瞬間最高收視逼近 2 。在 5 、 6 集即將播出前夕,飾演應思悅、應思聰的曾沛慈、林哲熹今天聯袂接受媒體訪問。
曾沛慈說,跟劇中飾演弟弟的林哲熹首次見面是讀劇本,當時只有導演林君陽在,那天光唸台詞,加上林哲熹的眼神,就已經覺得他真的像已經病人那樣駭人。
林哲熹也笑稱,當時在讀劇本,就發覺曾沛慈非常緊張,因此開拍前私下約她聊聊,是希望建立姊弟談話的熟悉感。曾沛慈也發現,林哲熹其實是很有魅力的大男孩。
接下來的劇情是搬來與姊姊應思悅同住的應思聰產生幻聽、幻覺日益嚴重,終於被姊姊與李大芝發現不尋常。面對病發,應思悅過於不忍而轉身,這畫面讓許多觀眾跟著落淚。
談到這場戲,曾沛慈解釋,當她看到應思聰發病的模樣,作為曾沛慈的當下是相當崩潰的,但角色上的應思悅是個堅強的姊姊,不能在弟弟面前落淚,讓弟弟感覺姊姊是在為他哭,才決定轉身背對大家。
曾沛慈說,現實中的她真的比應思悅愛哭,尤其林哲熹演得太傳神,感受力很強的她太容易入戲,她常在鏡頭外的時候,哭到無法自己。
原本她接到角色還猶豫劇中角色應思悅相當正面,跟自己過去許多開朗的角色相似,但隨著劇本的修改,姊姊在很多時候是必須強忍淚水而堅強,姊代母職的她,應該是遇到事情就去面對的人,是堅毅地付出關愛。
為演出精神狀態異常的角色,林哲熹說,前後花 2 至 3 個月研究做功課,去康復之家實習並在療養院待了一段時間。他把之前觀摩過的經驗放到角色,腦中重現那個患者想望的狀態,眼神好像自然就可以投射出來那樣的真實。
看到很多網友建議患者要接受治療才能康復,林哲熹說,精神病患者與外界的理解非常不同,「他們吃藥後,像是一滴水滴到水盆裡,但無法激起漣漪。他們雖然有感受到,但是沒辦法做出反應」。
林哲熹接了這部戲,對於戲中身處應思聰的狀態,感受最多的是很無奈,「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去照顧生病的人」,他覺得好無助,竟然什麼忙都幫不上,所以詮釋應思聰時,就想讓觀眾感受到他經歷過什麼。
林哲熹提到,第一天去拜訪療養院時,病友們正在討論是否能讓他貼身觀察,有位病友說,「讓林哲熹來很好,他可以跟其他人講說我們不會亂打人。」聽來心酸,但其實病友也會怕外界用獵奇的心態看待。
林哲熹也說,一般人常帶著成見再去認識事情,但不管帶著什麼想法,重要的是跨出那一步去認識,人跟人的相處可以消除很多歧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