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德國電價創新高 民眾商界兩樣情

圖片來源:Pixabay

因批發與碳排權利金轉嫁消費者,使地方公共事業供給德國家戶的電價創歷史新高。雖然多數德國民眾不在意高電價,仍力挺能源轉型,但產業界已感吃不消。

路透社今年稍早引述 Check 24 網站能源類總經理波爾(Oliver Bohr)指出,德國消費者正繳交創新高的電費,主因是更高的碳排權利金成本,「消費者必須持續設想今後的電價都會居高不下,看不出緩和跡象」。

Check 24 檢視 834 間德國的地方公共事業,當中包括像在法蘭克福、亞琛(Aachen)、不來梅(Bremen)等地的市立企業,發現有 500 間公司今年 1 月調高電價或是宣布很快要調漲。

能源轉型新聞網站Clean Energy Wire在 1 日發出一篇分析,德國電價在歐洲數一數二高。儘管平均批發電價近年已有下降,但附加費、稅金、電網費用等仍讓德國家戶與小型企業的電費帳單變貴。不過市場觀察家認為,費用還沒高到讓德國消費者另尋其他替代。

● 提升再生能源 每度電約台幣 10.5 元

據德國聯邦能源及水資源公會(BDEW)的資料,德國每度電費為 30.22 歐分(約新台幣 10.5 元),附加費和各項稅金占其中近 53 %。德國電費從 2006 年每度 19.46 歐分逐年上漲到今年的 30.22 ,若以三口之家一年使用 3500 度電來計算,德國家戶每月的電費帳單約為 88.1 歐元(約新台幣 3083 元)。

考量通膨因素,目前德國家戶每月電費約較 1998 年時的水準高 33%,一定程度上與再生能源附加費顯著增加有關。不像用電大戶的商家可豁免,德國家戶必須負擔電費裡的一切稅金,私人的家戶消費者的用電占總耗電不到 1/4 ,卻得肩負全國超過 1/3 的電費。

德國消費者可在至少 20 家範圍覆蓋全國的不同供電商中自由選擇,可服務 85% 家戶的供電商選擇性更多達 50 多家。但德國資訊商業通訊新媒體公會(Bitkom)發現,即使不同供電商間的價差顯著,有時會相差兩到三成,但德國消費者普遍存有惰性,逾半數德國人都是長期選擇固定的供電商和現有合約,鮮少異動。

● 電價負擔不夠重 德國民眾力挺能源轉型

即便今年初的電費已成為全歐最貴,但仍有穩定多數的德國民眾持續支持能源轉型。Clean Energy Wire認為這種不在意電費攀升的態度,可能的解釋應為漲電價對民眾的預算衝擊仍不夠大,電費仍僅占相對較小的支出。

Bitkom一項 2017 年調查顯示, 92% 德國受訪者將省電列為購買家用設備的重要考量,但 49% 的人表示不知道一年用電度數, 37% 的人不知道每年付多少電費。

政治新聞網 Politico 歐洲版一篇專文引述智庫「艾格拉能源轉型」(Agora Energiewende)指出, 2017 年德國的用電,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上升至 36%,但交通或暖氣使用再生能源發電沒同步顯著提升,使得再生能源發電仍僅占德國能源使用的 13%。

● 高電價恐成趨勢 商界感吃不消

德國聯邦政府 2017 年初發布報告,說明德國能源轉型成功故事,但全球型管理顧問麥肯錫公司(McKinsey)隨後也發布研究,認為再生能源若要成功,唯一可能就是透過補貼。

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先前有報導,電價持續上漲,將對德國為數眾多屬中產階級的中小企業造成問題。許多大公司雖仍能依照現有合約保持低電價,但合約也將在今年或明年到期。

設於列佛庫森(Leverkusen)的上市化學集團「科思創」(Covestro)就抱怨德國電價難以預知,公司在德國自家工廠的電費,遠高於公司在美國德州的海外工廠。但專家們表示,電價上漲的趨勢看不出轉圜跡象。

能源大廠萊茵集團(RWE AG)財務長克萊柏(Makus Krebber)去年中旬受訪時也說,德國政府既要淘汰核電廠,又打算關掉燃煤電廠,將迫使供電事業單位只能以更貴的再生能源填補缺口。

● 2013 年有 30 萬戶繳不出錢遭斷電

明鏡周刊網站(Spiegel Online)在 2013 年就有專文表示,三口之家每月電費將近 90 歐元,約是 2000 年時的兩倍之多,電價上漲對低收入消費者已然成為威脅,每年已有 30 萬家戶因繳不出電費而被斷電,天主教慈善機構「明愛會」(Caritas)與其他慈善團體稱這是「能源式貧窮」。

報導指出,明愛會柏林辦公室的貝克(Stefan Becker)每次去做居家關懷時,總喜歡帶些省電燈泡,因為仍有不少人使用較耗電但相對便宜的老式燈泡。貝克表示,低收入的人得決定在花錢買較貴的省電燈泡與有熱食之間二擇一,「換句話說,唯有在人們能負擔得起時,節能才是好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