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隱形冠軍三能烘焙曾為研發而報廢近千烤盤,總經理蕭凱峰建議年輕創業者,一定要評估創業特質,最好有團隊在產品技術、市場行銷與財務管理分工合作,這 3 件事打好基礎較有競爭力。
他說,創業不是一、兩天的事,務必要務實,不要看到其他人成功就想一步登天,從技術研發到生產產品、建立品牌,不能好高騖遠,先顧好產品品質,這需要時間慢慢耕耘,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要投入多少資金須完整規劃。
蕭凱峰語重心長,來自三能食品器具股份有限公司創業初期的步履維艱。
公元 1982 年設立的三能草創時期相當辛苦,商品項目少、精緻度不足,創辦人之一張瑞榮堅持專注烘焙用具研發,花半年實驗,報廢近千個烤盤,成功將 1980 年代坊間使用,但易生鏽的黑鐵烤盤,應用汽車鍍鋁技術改良,解決生鏽問題。
張瑞榮持續專注烤盤改良,引進新技術將鍍鋁改為鋁合金、表面處理到不沾技術,成功將產品打進市場。
回憶創業時的篳路藍縷,蕭凱峰說,市場變化快速,早期產品聚焦商用,銷售對象不是終端消費者,主要鎖定在中央工廠與經銷商, 2013 年開始因整體環境及人民消費習慣改變,加上食品安全問題,朝家用發展,發展品牌,加強布局家用市場。
從無到有,三能靠的是研發傳統,研發中心主要設於台灣,目前有全球 118 項專利,蕭凱峰說,研發能力與開發速度非常重要。三能向經濟部技術處申請「設置研發中心」科技專案計畫,引進碩、博士研發人才,透過聘用高素質人力,讓集團專利數與研發質量快速提升。
回首來時路,三能從早期 10 多樣產品,現在有近 3000 樣產品、全球員工近千人,有近 8 成亞洲烘焙器具市場占有率,產品銷售歐美、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澳大利亞與菲律賓等國, 2017 年營收超過新台幣 20 億元。
不過,如同許多台灣產業,三能在中國市場面臨低價產品與仿冒品競爭情況,在張瑞榮要求持續創新與堅持食品安原則下,蕭凱峰分析,保持優勢最主要就是堅持食安。
他說,三能系列產品中,只要是會接觸食材的器具,同樣是不銹鋼,會採用食用級材質;此外,公司自有表面處理產線,避免委外生產時,造成產線上因生產其他非食用級商品造成的食安疑慮,「品質是企業的生命,食安是品牌的良心」。
近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蕭凱峰說,大家都樂觀其成,尤其烘焙器具產業,與人口紅利、國民所得有很大相關,烘焙業在東南亞有發展潛力,但目前在東南亞遇到當地政策問題,如傳統產業設廠較不占優勢、關稅及台商特區等需求,希望政府與新南向國家談判,簽訂雙方投資優惠協定。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