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潘美玲今天應邀到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演說,介紹台灣經濟融入世界生產網絡經驗,吸引印度師生聆聽,盼從台灣經驗獲啟發以促進印度經濟發展。
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中午邀潘美玲在東亞研究中心演講「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台灣經濟發展」(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介紹台灣如何創造經濟奇蹟,並融入全球製造生產體系,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潘美玲在介紹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傳統工業經濟,再轉變為高科技製造經濟,進而成為全球半導體與資訊科技的重鎮,以及從「在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到「由台灣製造」(Made by Taiwan)等。
潘美玲強調,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之所以被稱為「台灣經濟奇蹟」,最重要的還是當經濟高速發展之際,台灣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仍然非常溫和,沒有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這才被喻為奇蹟。
在被印度學生問到是什麼原因時,潘美玲認為,這應該歸功於政府剛開始推動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讓社會階層不會有過大的貧富差距;此外,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型態,及勞工法令的保障,使得台灣民眾在經濟快速成長時,仍能平均地享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
在演講結束後提問時,與會師生多聚焦在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包括紅色供應鏈在竊取台灣科技機密後造成的威脅,對華為第 5 代行動電話標準( 5 G)設備是否應該禁止,台灣政府是否會禁止採購華為 5 G設備等等。
潘美玲指出,即使中國的紅色供應鏈發展快速,但台灣企業仍把關鍵先進技術牢牢掌握在手中。至於採購中國的設備,由於中國是專制政權,許多企業背後有官方支撐,類似像電信設備這樣牽涉到通訊與國家安全問題的商品,確實有必要考慮安全問題。在台灣,政府也正在嚴肅考慮是否禁止採購華為電信設備。
一些與會的印度學生表示,這是首次這麼有系統地了解台灣如何發展經濟且融入世界供應鏈中,對印度有一定的啟發。
謝鋼則指出,雖然台灣與印度的國土面積有很大差距,但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仍有許多地方值得印度借鑑,這場演講希望讓與會的印度學生獲得啟發,甚至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以便從台灣的經驗中找到協助印度經濟發展的辦法。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