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 2019 年新課綱,大學招聯會日前公佈 2022 年大學入學新制,大學甄選申請管道將採計學測成績與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檔案至少占五成,其中新學測比照現行,維持一科十五級分。
所謂的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可分為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自傳、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及大學要求的其他資料,招聯會將學習歷程占比拉倒五成以上的立意良善,希望大學端選才,除了以入學考試或自辦甄試項目的紙筆測驗評量學生學習成就,更可藉由檢視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資料,瞭解不同學生的性向、興趣、潛能及專業準備,因為每一個學生的修課與學習成效有個別化的進度,正是學習歷程檔案資料的重要內涵。
大體而言,目前招聯會的多元入學方式,就是為了避免學生一試定終身,並希望考試可以不要「分分計較」,但立意良善的政策必須顧及到現實面的公平性,以及是否能實質上減輕學生壓力,達到多元發展的精神,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內涵,筆者有幾點質疑:
- 課程學習成果的評比:這邊我擔心的不是學校的分數作假,而是大學端針對各校學生檔案分數的評分標準,招聯會說學習歷程檔案實則是看趨勢而非看分數、讓在校表現量化與數據化。假設某學生單科分數為 90 分,到底是全班都 90 分以上?還是全班平均只有 70 分,唯獨學生特別厲害拿到 90 分?現在備審資料看不出分數趨勢,以後學習歷程檔案將可呈現全班成績分布情況,多了參照值,便會知道學生的分數是位於班上何種程度。這邊我要反問招聯會一個問題,今天若有兩個學生同時申請台大電機系,假設這兩位學生的其他項目都同分,甲生是建國中學,乙生是排名中段的一般高中,建中的在校成績是 80 分,排名班上前 10%,乙生的在校成績是 90 分,排名班上前 5%,試問大學端取材是錄取甲還是乙,今天你不把遊戲規則訂清楚,到時候就會產生諸如此類的公平性問題。
- 窮忙的多元表現:大學入學的多元表現有點類似現在的高中職所採計的多元表現計分方式,之前筆者就曾經投訴媒體,點出目前各縣市的多元計分方式的弊端,採計標準嚴格的結果,對弱勢生及個性較為內向的學生不利,這些人可能當不了班級幹部,沒有資源或能力參加校內外各項競賽;採計標準寬鬆的結果,人人拿到滿分,最後淪為在校成績跟學測成績定勝負,一切變成徒勞。
舉例來說,籃球比賽原本是用分數定勝負,今天比賽規則修改成,為了不用分分計較,大家先跑 3000 公尺,達到標準的會另外加分,但主辦單位為了怕標準太嚴苛,造成大家壓力太大,所以訂了個只要慢慢跑就可以達到的標準,最後兩隊都達標了,兩隊各加 5 分,比賽開始,結果雙方早已氣喘吁吁,這樣的改革有意義嗎?
相關文章: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