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經考證為清代以前工藝手法,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學者今天證實神像底座有窟窿,印證媽祖「割肉治病」傳說。
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今天由嘉義縣長翁章梁代表文化部授證給廟方,包括前交通部長林陵三、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李建緯都到場觀禮。
許有仁表示,魍港媽祖又稱「衙門媽」,緣自荷蘭人據台(西元 1634 ─ 1661 年)期間,魍港天妃宮遭洪水侵襲,荷蘭士兵將媽祖神像迎至青峰闕砲台,因此而有「衙門媽」的稱號。
他說,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魍港媽祖有「割肉治病」的傳說,若有急難病症者,經乩童指示,割取媽祖神像座底一小薄片,和藥煎服之後,患者總能治癒,久而久之,神像座底就形成一個窟窿,見證媽祖的慈悲。
對此,負責考證的逢甲大學教授李建緯證實確有其事。他說,過去地方認為魍港媽祖是以紅豆杉雕刻而成,經過科學儀器檢測,證實是以整塊樟木雕成,而且神像上的礦物彩至少有 4 層,考證這些礦物彩為清代以前工藝手法。
李建緯指出,魍港媽祖連座神像,端坐在無圈背的凳椅上,呈現兩手交握的「朝天體」手姿,是標準的明代命婦形象;頭戴冠冕,也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加上穿著雲肩、大袖衫、霞帔與玉帶,完全符合明末清初天妃的造像風格。
他說,從科學、藝術等層面分析,高 54 公分的魍港媽祖神像,年代可推論屬於明末清初古物;由於古物保留了原始工藝的製作風貌,甚具珍稀性,因此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以前擔任嘉義縣社會局長時,地方人士都跟他說魍港媽祖是「明朝媽祖」,他原本以為是吹牛,經過李建緯教授團隊考證,由文化部認證為明末清初古物,是嘉義縣唯一的一件,相當珍貴。
翁章梁指出,早在1994年,成功大學教授石萬壽就提出魍港媽祖是湄洲來台最早的媽祖金尊看法,但因缺乏有力證據,各界看法分歧,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提高,歷經 25 年的曲折過程,終於了解這尊神像的價值,也為「海上女神」的傳奇更添魅力。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