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兩廳院售票系統」為國內主要藝文票券銷售平台,國家兩廳院先前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分析 2013 到 2018 年藝文票券銷售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來洞悉、推測國內藝文消費樣貌與產業發展趨勢,並於今(30 日)舉行記者會,公佈了各項數據及其代表的意義,希望關注台灣表演藝術的人一同來思考產業發展的問題。而按統計數據推論,雖然年均票房達 12 億台幣,但台灣人每人每年在藝文的花費僅五十幾元。
本次統計調查對象為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會員」與「銷售節目」,統計標的包括售票趨勢變化、購票者樣貌及消費行為、新場館崛起藝文人口流動觀察等主題,另外也整理 2018 年票券銷售 TOP10(按銷售票數排行),清楚看見各類別最多觀眾參與的節目排行榜。
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高竹嵐表示,這些資料僅限於兩廳院售票系統節目與會員,並非全台灣完整的表演藝術產業統計,希望藉由分析這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兩廳院系統,來推測並協助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與產業的發展。
高竹嵐也提到,由於購票者、會員的各種屬性(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等)是來自會員資料,統計上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包括如:搬家但會員資料沒有更新、單人添購多張票券(假設為 1 三十歲女性購買 10 張票,數據上則將該 10 張票推為 10 位三十歲女性)。
年平均票房十二億 戲劇類節目穩站五成 音樂類節目逐年成長
按 2013~2018 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顯示,每年平均演出 6,560 場、售出約 186 萬張票券,年均票房達 12 億元台幣,等於平均每位台灣人每年在欣賞藝文演出的花費僅 50 多元。
按總產值分析,2018 年達 12.7 億元,較 2017 年增加 469 萬元,成長約 0.4%;而從場次方面,2018 年總場次 7,060 場,較 2017 年增加 359 場,成長約 5%;售票數方面,2018 年售票數 186 萬張,較 2017 年減少 6,302 張,略減 0.3%。
若按節目類別統計,戲劇類節目年總產值佔比例達五成,音樂類節目總產值與場次則逐年穩定增長,2018 年音樂類型節目總票房近 1.46 億,場次達 246 場,佔總場次 3.48%,較 2017 年成長率達 14.42%,其票房產值及場次為近六年最高。
30~40世代都會區女性消費力居高稱霸
購票會員多數為 30 到 44 歲女性,居住地區高度集中於六都,雙北地區會員則佔全體購票會員數 50%,其次為台中 10%、高雄 8%,台南則在六都中墊底。
而進一步解析會員年平均消費能量指標會發現四大數值:
- 49% 購票會員年消費低於 2,999 元台幣
- 54% 年度購票數大於 3 張
- 65% 年度購票行為僅 1 次
- 84% 只購買單一類型節目
男性35歲開始音樂購買比例漸增,45歲以上女性愛享受獨處時光
從男女年齡階段觀察到不同的消費行為偏好,30 歲之前以戲劇類節目最受歡迎,30 到 44 歲則為主力購票群,其購票人數與票數佔全體五成,而 35 歲開始,男性於音樂節目購買比例逐年增加,女性則於 45 歲後,單次購票 1 張的比例漸增。
午休和睡前是購票黃金時段 行銷應對症下藥
會員購票時間分佈,無論是在開賣首週、次週甚至表演當週,購票時間皆相對集中於中午 12 點到下午 1 點,晚上則為 11 點到 12 點,高竹嵐表示,票券開售時間不在凌晨 12 點的場次也有這樣的趨勢,這呈現了民眾購物多於午休及睡前的消費習慣。
中南部場館開幕 帶動藝文人口流動
近三年中南部場館陸續開幕,是否能帶動當地或跨區的藝文人口流動一直是藝文市場的觀察重點,如台中國家歌劇院開館將近一年,無論來自台中或其他地區的藝文觀眾皆有增加,並以來自雙北的觀眾增加最多;台中國家歌劇院也帶來外溢效果,帶動當地其他場館的藝文人口流動。
而屏東演藝廳開幕後,來自屏東在地的藝文觀眾增加最多,其次則為高雄,相對屏東其他場館,演藝廳開幕後,屏東在地觀眾也有些許增加,但來自其他地區觀眾則略有下滑,但另有一影響因素:高雄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但因本次統計期間樣本數不足,未納入分析。
相關連結: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