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想坦克》掌握企業綠電風潮,厚實臺灣競爭力

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本文作者為趙家緯,原文標題:掌握企業綠電風潮,厚實臺灣競爭力,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綠能為王的轉型時代

全臺關注能源轉型的公民們於 4 月 27 日走上台北與高雄街頭,表達反對核電,支持綠能發展的意志。而面對此舉,有些支持核電的言論略帶諷刺的批評「推著北極熊出來說要反對核電?!」認為核能是減碳不可或缺的選項,但此論點完全悖離了國際趨勢。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於 4 月初發表最新的「全球能源大轉型:邁向 2050 路徑圖」(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該報告提出 2050 年時,2050 年時,因為大舉推動電動車、電氣化供暖設備以及再生能源產氫等趨勢,全球會進入以電力取代石油、煤炭的深度電氣化時代,全球電力供應量將會倍增,但其中大部分來自再生能源發電,主要為太陽能光電和風力發電。因此 2050 年時,再生能源占初級能源占比會從今日的 17% 提升至 66%,於電力結構占比則是由 25% 達到 85%,而核電不僅占比降低,發電量也縮減。在需求面上,全球家戶設有智慧電表的比例,也將由 25% 提升到 82%。藉由電氣化、節能與再生能源三管齊下,可將 2050 年的排放量減少 70%,降至 10 億噸以下,有 50% 的機會讓全球增溫守在攝氏 1.5 度以下。

圖片來源:IRENA

臺灣面對綠能發展時,常質疑其有害經濟發展,該報告也分析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時對於就業機會與總體經濟的影響。分析結果指出,即使未考慮氣候衝擊的損害下,2050 時,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時,全球 GDP 會較參考情境(2050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費比例僅達 25%)高出 2.5%。若將氣候變遷衝擊納入,則可高出 5.3%。而急速成長的綠能與節能就業機會也可以抵消傳統能源就業機會的消失,故總就業人數上可多出 0.2%。綜合而言,在能源轉型上每花 1 美元,便能獲得 3~7 倍的回報。

IRENA 執行長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更強調「再生能源能夠逆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趨勢,是最高效、最現實的解決方案。」IRENA 強調推動實現公平、平等、包容的能源轉型,將可使各個國家、地區和社區都能受益。因此全球能源轉型不僅是能源領域的轉型,也是經濟與社會的轉型

企業驅動綠能需求

前述的路徑圖揭示全球進入了綠能為王的新時代,但在國際綠能推進驅動力也進入了新紀元。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新的〈企業能源市場報告〉( Corporate Energy Market Outlook)指出,相較於過往均須仰賴政府的政策方能促進再生能源發展,近期由於企業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劇增,已成為全球再生能源市場成長的驅動力。該報告提出 2008─2012 年,每年企業的綠能採購量只有 0.3GW 左右,但在 2018 年時已大幅成長至 13.4GW,較 2017 年倍增。

全球促進企業承諾採用再生能源的倡議行動中,最為人熟悉的氣候集團(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推動的再生能源百分百(RE100)倡議。其要求會員企業,最遲應於 2050 年時,達成電力來源全面來自再生能源。在此轉型路徑中,亦設定了再生能源占比於 2020 年提升至 30%、2030 年提升至 60% 與 2040 年達到 90% 的階段目標。

依據最新年報,2018 年時,已有包含 IKEA、蘋果、3M、Google、臉書在內的 155 家市值超過全球 GDP 5% 的大企業加入此倡議,形同創造了相當於 1880 億度(高於埃及年耗電量)的再生能源需求。而 2017 年時,RE100 會員企業用電量中,已有 38% 來自再生能源,且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企業承諾在 2030 年達到再生能源百分百的目標。

除了 RE100,由歐盟、美、日、中等 25 國組成的「潔淨能源部長會議」(Clean Energy Ministerial),亦在 2016 年時發起了「企業購買再生能源」(CEM’s Corporate Sourcing of Renewables)倡議行動,以丹麥、德國、中國為首,推動企業購買綠電。希冀藉此倡議,可形塑龐大的市場需求、建立企業示範案例、促進各國移除政策障礙以及提升大眾對於再生能源的信心。該倡議亦與 IRENA 合作,發起大規模針對 2410 間企業購買綠電調查。該調查指出 2017 年時,企業綠電購買量已經達到 4650 億度,接近法國的電力消費量,且已有 200 間企業電力消費中過半來自綠電。由此顯見企業買綠電,不僅是少數龍頭企業為因應公眾監督的企 CSR 作為,已是普遍性的經營策略。

各大企業的再生能源電力需求量及占比。圖片來源:IRENA, 2018

而驅動企業買綠電的原因,也不再僅是因應減碳需求或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依據 RE100 調查,有 80% 的會員企業表示「再生能源的經濟性」為驅動其購買綠電的原因。依據氣候集團委託凱捷諮詢公司(Capgemini)的分析,RE100 會員企業的獲益率較同業為佳,顯示企業若可積極擁抱綠能,反可為其創造競爭優勢。對於再生能源業者而言,企業直接購置綠能,則可確保長期獲益,降低融資難度。

展望未來,BNEF 針對 RE100 企業的分析指出,若欲履行企業承諾,則 2030 年將新增 1900 億度的再生能源需求,亦即需要新增 100GW 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而涵蓋範圍 IRENA 的評估報告則指出,依照目前企業的綠電承諾,2030 年時企業綠電需求至少達到 2 兆 1500 億度以上,為今日的 5 倍左右。顯見國際上的企業買綠電的風潮,只會加速,不會消退。

從蘋果供應到大用戶再生能源責任

此般企業瘋綠電的風潮,也因著供應鏈與品牌評比壓力,影響到了臺灣。這兩年間,臺灣則有大江生醫(TCL)、科毅研究(3dL Inc)、歐萊德(O’right)等三間美妝與保養品產業的企業,加入了 RE100 的承諾,分別設定了 2025 年(歐萊德)、2030年(大江生醫)、2048 年(科毅研究)達到再生能源 100% 的目標。由於前述公司並非是臺灣主要用電大戶,其承諾對於臺灣再生能源成長路徑的影響尚未到「億度級」,尚未能產生龐大綠能推升效應。但在蘋果、富士通、惠普、Sony 等知名電腦品牌都已經加入 RE100 的同儕壓力,且綠色和平組織的積極監督下,華碩與宏碁兩大臺灣電腦品牌,亦將面臨此龐大壓力。

如依據華碩提出 2025 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08 年減少 50% 的減碳承諾,依照目前環保署提出的 2025 年電力排碳係數(每度 0.394 公斤)以及華碩揭露的 2017 年用電量(2338 萬度)估算,則 2025 年時其需額外購置相當於 300 萬度~400 萬度的再生能源,方能達到減碳目標。

華碩更於碳揭露計畫的問卷回覆中,明文表示其將鼓勵 OEM 廠商購置再生能源,針對採用再生能源廠商,將會增加訂單量。而宏碁則是表示其在 2017 年時,全球綠電購置量已達到2153萬度,占其外購電力的 48%。顯示臺灣兩大電子龍頭品牌,均積極擁抱再生能源的發展。

近期對臺灣企業購置綠電發展而言,影響最大的乃是 Apple 對於供應鏈的要求,其目標為在 2020 年前購置 4GW 的再生能源,使再生能源於 Apple 產品製造過程總能源消耗占比達到三分之一以上。Apple 於 2015 年起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Supplier Clean Energy Program ),促使廠商承諾所有的供給 Apple 產品製程的電力,需 100% 來自潔淨能源。

截至 2019 年 4 月為止,目前共計有明安國際企業、金箭、和碩聯合科技、可成科技、鴻海精密、仁寶電腦、廣達、台積電、力麗企業、緯創資通等臺灣廠商,參與此專案。而將在台灣藉由廠房自設太陽能板與購電協議導入綠能的廠商為康寧、帝斯曼、捷普、力麗與台積電等四家公司,此四家公司於臺灣的耗電量共計達到 110 億度以上,若依各公司對於蘋果訂單的依賴度估算,此舉至少將在國內創造約達到 15 億度的再生能源需求。

台灣多家公司加入Apple「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另一方面,四月份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規範契約容量在一定容量以上的「用電大戶」,需裝設一定容量以上的再生能源發電、儲能設備,或是以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或繳納代金的方式代替。總計影響範圍約達 5000 家左右的大型工商業用電大戶,用電量合計達 1100 億度(占台灣總用電量的 40% 左右)。此類規範,已見諸於台南市、台中市、桃園市的自治條例之中,已有共計 1000 家左右的大用戶已需執行設置相當於其契約容量 10% 以上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包括台積電、中友百貨、黑松沙士、長庚醫院等不同行業的用戶,均須依循此規範。但由於過往規範設置量僅需達到裝置容量的 10%,故實際上創造的需求有限。

以台中市為例,估計該規範約創造每年約 1 億度左右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該市工商大用戶用電量 0.7% 左右。而若後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只援引現行地方政府的規範,預估創造的再生能源需求量約為 2GW 左右。若均是採用太陽光電,分三年間陸續推動,於 2022 年全面實施,則可使該年太陽光電裝置量由原訂的 11GW 增加至 13GW,提升 20% 左右。但此舉僅能使大用戶用電量中來自綠能的比例增加 2.2%,故為了促使臺灣供應鏈可趕上企業綠電購置的風潮,後續擬定大用戶綠電條款時,則應訂定更積極的規範。

反轉企業典範

無論是 RE100、「企業購買再生能源」倡議計畫還是 Apple 的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其除了關注企業的再生能源表現以外,其更重視參與其中的企業,是否能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如 Apple 便強調政策上若可有效反應再生能源的整體效益,便可使其較化石燃料具有成本競爭性,因此其積極支持可創造具有成本效益的再生能源市場的公共政策。

然而檢視臺灣加入前述倡議的企業,其在公共政策倡議上,並未履行上述的期待。以臺積電為例,其雖然於 2017 年版的企業社會責任中,把排碳量視為企業的負面資產,估算出其 2017 年時因排碳量導致了 122 億元的社會成本。此舉為國內企業少有,顯示台積電具有因應氣候變遷,促進能源轉型的決心

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將排碳外部成本納入企業三重盈餘估算。圖片來源: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但若檢視其提報至碳揭露計畫的企業氣候績效問卷的回覆,其在公共政策倡議一節上,表示其藉由參與產業公會影響氣候變遷政策,但其於問卷中提到的產業公會為工業總會,並表示其對於氣候變遷的立場與工業總會一致。但眾所皆知,工業總會近期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推動,均扮演阻礙者的角色,認為當前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將會導致電價上漲以及缺電危機。此論調顯然違背了 Apple「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的精神,亦與台積電在南科 3 奈米廠評時提出的綠電使用承諾相違背。

更重要是,工總對於能源轉型的反動言論,於社會輿論上形塑出不利再生能源發展的氛圍。

若綠能發展因此延宕,將導致臺灣位於蘋果供應鏈中的企業,無法履行其全面使用潔淨電力生產的承諾,不利與其他供應商競爭。以日前長風基金會提出的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僅提升至 15% 的目標來估算,與當前能源轉型的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20% 的目標相比,兩者間於 2025 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差額達到 150 億度,也就是台積電每年綠電需求量的 10 倍。

因此若國內各大企業,在這一波企業買綠電的風潮中,除了關注自身的採購策略,更需意識到形塑友善綠能發展政策環境的重要性。未來能源政策持續成為政治論辯焦點時,站在綠能風潮上的企業不該再獨善其身,而是應積極跟社會對話,強調東亞最積極的綠能政策是臺灣企業於國際競逐時的根本利基,莫讓公眾再陷入工總所釋放的綠能又貴又不穩定的迷思之中。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