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美中增關稅未說死 學者:不能讓G20川習會撕破臉

圖片來源:中央社

美中分別在 24 小時內對彼此祭出最新加徵關稅措施,但均留有討論空間。學者劉孟俊分析,這是美中雙方為領導人在 20 國集團(G20 )峰會會面,所做的措施,「否則撕破臉還怎麼見」。

但劉孟俊也認為,美方這一系列作為,最主要目的是讓各品牌認定,中國是高度不確定,且高風險的投資地區,進而引發廠商移轉,美國便可藉此釐清產品供應鏈,以便未來更加精準打擊中國產業鏈。

美國貿易代表署於美東時間 13 日公布對中國剩餘 3000 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包括農產品、衣物等共 3805 項,但不包括藥品與稀土材料。 301 條款委員會預計 6 月 17 日召開公開聽證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當天受訪時表示,還沒決定是否要對這 300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面對美國的一系列措施,北京方面昨晚宣布,自 6 月 1 日起,對已加徵關稅的 600 億美元美國商品再加徵最高稅率 25% 的關稅,。但中方昨晚也同時出台「試行開展對美加徵關稅商品排除工作」文件,這代表著上述 600 億商品的廠商也可以討論「排除」。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中國研究)所長劉孟俊今天下午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美國相關作業時程,生效日期恐不會早於 6 月底;中國方面也保有商品排除的討論空間,這代表美中雙方都沒把話說死。

他預判,未來最關鍵的變化時間,就是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G20 的會面。甚至可以由此推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上週訪美,也是為 G20 見面所做的工作,藉此保留川習見面的機會。

劉孟俊指出,不論貿易戰或涉及中興、華為的科技戰,美國的目的是讓各個廠商、品牌認定,中國是高度不確定且高風險的投資地區;祭出關稅措施只是加速外商、台商供應鏈移轉的催化劑。

他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主要都是外商、台商、港商所製,使得美中間利益切割不清,也讓美國在打貿易戰時有所掣肘。如今,美國藉由關稅措施,清除供應鏈的「含中成分」,讓供應鏈分流,未來要打擊中國商品,下手會比較容易。

劉孟俊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服務中國市場的外商、台商,未來就只能繼續留在中國生產加工,做中國的內需市場;若要做美國客戶,某種程度就要離開中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