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升溫、高通與蘋果世紀大和解,兩件重量級財經大事背後都離不開智慧財產權;國際於智財領域角力的同時,台灣的努力仍顯不足,專利師公會直指,若能擴大專利布局,有望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
過去一年來,美中貿易戰成為牽動全球經濟局勢最大變數,儘管兩方互祭懲罰性關稅,但在關稅戰背後,隱含的是雙方對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結構議題歧見;也因此,美國總統川普要求中國進行經濟結構改革,包括停止強迫美國技術移轉、竊取智慧財產權以及中國政府在市場與產業扮演重要角色等。
智慧財產權之所以備受重視,專利師公會理事長林宗宏說明,當企業具有智慧財產權觀念,將產品當中具有技術、創新的元素都申請專利,使其他業者不能模仿,企業就能獲得較大的利益,如此一來,便有效提升產品價值,而當一國有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與風氣,有助於強化產業創新、厚植經濟實力。
然而,台灣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尚未普及至百工百業,林宗宏表示,許多產業相當具有競爭力及發展空間,卻因未能落實保護智慧財產,導致台灣經濟產值缺了很大一角,如果各行各業都能夠正視智慧財產權,願意以專利捍衛產品及創新價值,將有助於補起過去失落的產值。
觀察台灣 2018 年國內法人專利申請百大排名,高科技、資通訊產業占了絕大多數,直到 30 名以後,才陸續看到金融業、食品業、不動產業等其他產業蹤跡。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官員表示,台灣產業在申請專利的部分,確實以高科技、資通訊產業占比較高,這與台灣產業以資通訊產業較強,且該產業在國際本來就具有高度競爭性有關。
另外,進一步觀察近幾年本國人申請專利變化,以技術層次較高的「發明專利」來看, 2010 年前後,本國人申請發明專利件數每年都還有 2 萬多件的水準,近幾年數量則有下降趨勢, 2018 年本國人申請發明專利件數為 1.8 萬件。
經濟部智財局官員解釋,不能因此解讀為國人投入的心力變少,反而是業界愈來愈了解專利的運作後,不再走「衝量」的模式,改為注重專利「含金量」。
官員表示,專利的特質是須將技術公開,會取得 20 年的保護期,但對於部分企業來說,「能不讓人家知道的技術,盡量不讓人家知道」,可口可樂的獨門配方就是很好的例子;換言之,企業會基於專利的防禦或攻擊、營業秘密等各種不同的考量,來決定是否申請專利。
林宗宏則說,台灣確實以高科技、資通訊產業在保護智財權的觀念較成熟,但政府仍應大力推廣專利申請的想法至百工百業,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不見得非得要有很厲害的研發、創新,才能去申請專利,新型專利、設計專利也都是努力方向。
許多中小企業有好的創新,卻沒有申請專利的原因,除了不了解專利的重要性,一方面也是擔心花費甚鉅;林宗宏指出,專利申請的費用與技術含量高低有正向關聯,如果技術含量低,新台幣 5 萬元上下就可申請完竣,若高科技企業推出非常關鍵技術,且市場遍及各國,申請專利的費用上百萬元也有可能。
林宗宏表示,專利不是只有保護高科技,各行各業有好的想法、好的創造,就可以去申請;以運動產業為例,布鞋有特殊的布織紋路,可以申請設計專利,衣料若有特別功能,則可申請發明專利,「小小的進步也是進步」。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