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題】學者建議多方釋疑 居民訪機構促進了解

圖片來源:中央社

【專題】 6 台北市康復之家協會擬讓精神障礙者入住社區,遇到居民反彈,學者建議,進駐機構可向居民說明情形,居民也可到會所實地了解精障者的生活,進而達成雙贏。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擬讓 12 名精障者入住洲美專案住宅,當地居民認為配套不足及未釐清產權歸屬而有疑慮,至今未能進駐,反映出精障者在社會面臨的困境。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增勇認為,早年都是把身心障礙者安置到機構,但在「去機構化」的過程中,身心障者與社區的衝突一直不斷,如 1983 年在楓橋新村設立兒童智能障礙者的庇護工場,反對的居民潑油漆、把大門上鎖等,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又如 1998 年專門照顧精障者的一壽中心成立時,同樣遭到當地居民反對,衝突不斷,奇岩康復之家也面臨相同情形,王增勇說,面對精障者進入社區,抗爭從來就沒有少過。

王增勇表示,他同意也了解居民的不安心,認為進駐機構若能向在地民眾說明如何服務精障患者,並留下聯絡窗口,則一旦居民有疑問,就可聯繫諮詢。

其次,當地居民可至會所實地了解精障者的生活,「了解會所是什麼、精神社區復健是在做什麼、裡面的病友是什麼樣子」,王增勇說,透過了解與溝通,精障者或許可對社區有些回饋,例如協助送餐或打掃等,進而達成雙贏。

他舉例,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與社區互動密切,甚至有一個二手商店,居民也會到商店消費,雙方關係良好,王增勇說,社區對精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支持,任何人都有情緒低落、沮喪的時候,若沒有社交與人際,也會爆發。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宋友正說,政府可與居民多溝通,並安排一些講座,由精神科醫師親自解說,讓居民了解何謂精神疾病,以及精障者的情形,才不會用恐懼與排斥的態度面對。

他說,市府也可安排人員隨時到社區走走看看,並提供一個暢通無阻的聯繫管道,讓居民安心。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