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大屯溪闢建魚道以保育生態,市府水利局修繕傳統階段式魚道與新型魚骨型魚道,確認已發揮功能,讓魚有喘息空間。後續追蹤調查洄游類魚種分布,盼讓魚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新北市府水利局今天表示,淡水的大屯溪位於淡海新市鎮外緣,流域周邊以農耕為主,人為干擾生態相對較小。2018 年調查發現,大屯溪出海口段的魚蝦蟹類資源豐富,有 50 %以上屬於洄游性物種,凸顯維持河段水域生態廊道暢通的重要性。
魚道提供上溯或下降魚類的生物通道,讓其遭受環境變遷時,有機會尋求生路。因此,水利局選定大屯溪作為生態保育示範河川。
水利局說,以往開發水資源或整治河川時,雖部分工程考慮到生物廊道的需求,但多因缺乏經驗無法發揮功能。大屯溪自大屯橋往出海口段,原有的堰壩魚道設置至今已逾 15 年以上,長年自然力沖刷逐漸喪失功能。
傳統的階段式魚道,因容易聚積砂石,每遇洪水就容易損壞,須經常疏濬及維修,否則喪失魚道的功能,協助魚類回溯成果有限。
水利局製作金屬的魚道,修繕傳統階段式魚道,並從舊的魚道延伸以改善高達 50 公分的懸空落差。
另外,也修繕新設魚骨造型魚道的擋板,可增加魚洄游時的喘息空間。執行團隊利用虹吸式管狀魚道,協助河川的魚在水流減速時,可沿著管狀魚道的內部上溯至河川上游,讓回家的路更順暢。
水利局表示,「大屯溪生物廊道改善暨洄游生物保育計畫」是內政部營建署補助,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執行,盼望解決既有生物廊道的功能,並兼具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
經一年努力,大屯溪出海口魚道改善設施,初步確認發揮正常功能。魚骨型魚道適用於跳躍性及攀爬性魚類,水利局今年將持續調查生態樣貌,與民眾溝通合作維護,讓魚兒可輕鬆找到回家路。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