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環保署 9 日與大型量販店家樂福聯手宣布,展開塑膠包膜回收再利用的試辦。家樂福大直店的賣場員工卸貨後,收集廢棄塑膠包膜,經清運環保業者協助,送交塑膠業者處理後再製為塑膠粒料,可轉生為各種塑膠製品的原料。環保署表示,目標在半年內,串連更多量販店、物流業者加入,一起負起社會責任。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量販店、物流業者用運輸過程使用的塑膠包膜,過去因為因殘留不同材質的標籤、膠帶及防水布,往往直接送進焚化爐,但環保署估算,全台約有 150 餘家量販店,等於每年約廢棄了 1,700 公噸包裝膜。
聯合國 2018 年報告中指出,全球製造的塑膠只有 9% 獲回收。其中在塑膠膜袋包裝中,56.8% 為塑膠膜,43.3% 是塑膠袋。雖然塑膠袋已有限用法令,設法減少使用,但因材質複雜與國人使用習慣,遭油漬雜質污染的塑膠袋要回收的處理成本還是過高。反觀,工業包膜材質大多為 PE 為主較為單一,且不易受油漬雜質污染,只要做好分類回收,就有可能產生較大的資源效益。
賴瑩瑩表示,環保署已建置平台,媒合量販店、物流業、清除機構與再利用機構等上下游業者,從家樂福大直店開始試辦,並留下經驗,例如如何怎麼教育員工、要怎麼做才可以達到塑膠製造業者的品質要求等,目標半年後有更多業者跟進,擴大塑膠包裝膜資源循環再利用。
賴瑩瑩表示,當這些業者上下游串連起來,就會形成經濟規模,未來處理成本與品質就會更有競爭力。
目前的流程為,塑膠包裝膜從拆卸經分類打包,交由清除機構清運至再利用機構,再利用機構將塑膠包裝膜揀選、破碎、清洗、乾燥、熔融、造粒,做成塑膠再生原料,可再製成塑膠袋、膜、容器等包裝材料。
「工作伙伴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家樂福表示,工作人員很忙,設法讓他們養成習慣是關鍵。在包裝膜拆卸作業流程,必須儘可能將標籤或膠帶等雜質去除且獨立貯存。長期與賣場合作的清除業者「佶廣」,則必須重新考量包裝膜重量輕、體積蓬鬆,調度壓縮車專車載送以節省運輸成本。
塑膠製造業者「東芳」公司董事長鍾清鈐表示,包裝膜到了處理廠,必須,去除標籤或膠帶等雜質以提高塑膠再生料品質。
賴瑩瑩表示,目前全台 200 家專長不同的塑膠製造業者,有能力處理塑膠包膜的業者約有 5、6 家。鍾清鈐表示,東芳成立 30 年來,主力即為工業包膜,目前的規模約是每月大概能處理 2000 噸,但從國內收得的,大概只有 800 至 1000 噸,為了維持規模,近 15 年向國外進口「洋垃圾」。
鍾清鈐表示,如果可以在國內取得能使用的廢棄塑膠膜等材料,當然好過進口,一批廢塑膠要來台,得要花 5 個月左右時間,多很多不確定的風險,並不如直接在國內取得。
且目前因為進口歐盟的塑膠製品有要求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料,塑膠製造業者不能只使用新料。再者,這些廢包膜如果進入焚化爐,因為熱值高的特性將造成焚化爐爐壁的損壞,鍾清鈐強調,能做好回收將是雙贏。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