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柬國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台灣一本救命小書馳援

圖片來源:中央社

迪佳娜家在柬埔寨偏鄉算「有錢人」,有磚瓦屋可遮風避雨,屋外有廚房,也有廁所。家裡卻沒有醫療包,孩子吃剩的藥水掛在窗邊,迪佳娜每天要吃的心臟病藥就混在化粧籃裡。

走在柬埔寨馬德望省偏鄉,隨處可見耕田的瘦牛,赤腳的孩子走在紅土地上,比較貧窮的人家住在高腳的茅草屋,沒有門、只用布簾遮蔽,整個房間不到 3 坪大,但全家人生活起居全擠在這裡。

除了生活環境衛生條件仍有進步空間,可以對症下藥且安全的醫療更是保命的關鍵。當地人普遍沒有生病看醫生的觀念,如果感冒、發燒、牙齒痛,會先到住家附近的藥局買藥,但有時候症狀不同卻拿到一樣的藥。回到家後,藥隨處擺放,也沒有清楚標示。

柬國鄉鎮設有衛生中心,有可看診的醫護,如果家庭符合貧窮條件,看病也不用錢。但衛生中心距離住家往往有一段距離,且因柬埔寨常有大雨,交通路段常被阻斷,村民連要出門都成難題,導致疾病總被拖到很嚴重才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飛洋國際服務團今年 8 月到柬埔寨進行為期 2 週的偏鄉衛教,他們的任務主要是知識的傳遞而非物資的給予,希望當地人養成正確的觀念,知道乾淨飲水、環境衛生的重要。在合作的小學,他們放置醫療包,內有急救藥物和紗布、棉棒;到偏鄉家訪時,除了醫療包,也送上一本「症狀處理手冊」的救命書。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服務團領隊楊天韻受訪時表示,考慮偏鄉民眾就醫較為不便,生病可能無法及時取得醫療,症狀處理手冊以常見的 4 種疾病出發,包含嘔吐、腹瀉、中暑及感冒,詳細描述各疾病的症狀,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提供村民可做到的解決方法。

舉例來說,長時間腹瀉會導致脫水、電解質流失,如果沒有適當補充,脫水也會造成死亡。根據世衛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料,腹瀉是全世界開發中國家 5 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之一。但如果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就有機會扭轉命運。

楊天韻說,症狀手冊裡面有詳細教學,當孩子腹瀉時,家長可用家戶都有的糖、食鹽做「口服脫水補充液」(ORS ),也會提醒腹瀉時應注意的飲食限制。更重要的是,症狀處理手冊也會明確告知,當孩子出現什麼狀況,就應該要就醫,以免延誤釀成憾事。

協助當地民眾擁有知識、用方便可取得的防治手段是重要的事情。飛洋服務團顧問簡瑋廷說,過去在偏鄉服務發現,柬埔寨孩子有嚴重的頭蝨問題,但因家庭環境混雜,頭蝨傳染性又高,用藥緩不濟急。

飛洋團隊用一把梳子就改變了狀況。簡瑋廷說,團隊發給孩子們一人一把細密的梳子,教導他們每天用梳子梳頭,可以把頭蝨梳掉,且告訴他們「梳子不可以共用」,還發想「梳子創意課」,讓孩子們在梳子上貼貼紙、畫畫,打造個人梳,頭蝨發生率明顯下降。

馬德望省的教育官員看到飛洋服務團的好成績,今年特別召集當地 71 所小學校長,希望複製成功經驗,一起改善校園水源、學童營養及醫療狀況。

服務團領隊老師郭曉靜表示,國際服務需要累積互信,過去剛和馬德望省合作時,當地官員一開始就提出,當地缺文具、缺制服,希望捐「物資」。但北醫服務隊是學生團隊,財力並不豐厚,他們所能提供的是珍貴的知識教育。

郭曉靜說,過去在偏鄉小學也曾遇到挫折,服務的頭 2 年,小學裡的醫療包都沒有人願意使用。後來他們教導學生,如果受傷了,就去找老師,也再教導老師使用的方法,今年重訪就發現,醫療包已被大量使用,可見知識的傳遞到行為的改變,需要時間發酵,服務團隊的長期耕耘有其必要性。

協助改善偏鄉生活環境是服務的重點,但作法非常重要。郭曉靜表示,如果教導當地民眾一些難以實踐的做法,沒有站在對方的處境設想,陳義過高的理論只會讓當地人感到挫折,服務的美意就被打折扣。

第二次參加服務團的楊天韻說,還記得第一次來柬埔寨時有很多的衝擊,也有挫折,擔心自己發現問題但沒有提供解決方法;或提供解決方法,但對方難以實踐。如他們到小學量孩子的身高體重,但量尺用完會帶回台灣,當地人仍無法量,老師也不知道如何解讀數據、不知重要性。

又如服務團一直想教當地孩子潔牙,但沒有乾淨水源,教導潔牙是吃力不討好。甚至觀察發現,當地民眾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牙膏,還以為是外用藥膏,受傷時拿來塗在傷口。透過觀察、反覆思考,才能找到最適合當地的服務模式。

郭曉靜說,服務團的目的也希望藉此讓學生了解,未來如果從事醫療工作,應更有同理心,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可行的處置方案,而非只講醫療權威。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