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軟實力研討會東京登場 總統大選受關注

圖片來源:中央社

日本「亞洲調查會」今天在東京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社長張瑞昌、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等人探討台灣軟實力的魅力。聽眾對於台灣的媒體生態、明年總統大選高度關注。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亞洲調查會今天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辦以「現代台灣社會的變遷-社會的意識變化與軟實力的魅力」為題的國際研討會,吸引超過 100 人前來聆聽。

研討會由張瑞昌、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總合國際學研究院准教授小笠原欣幸、記者暨大東文化大學特任教授野嶋剛、每日新聞社論室專門編輯委員坂東賢治擔任與談人,由亞洲調查會常務理事吉田弘之擔任司儀。

張瑞昌表示,台灣從 1996 年實施首次總統直選以來,在面對中國強大的併吞壓力下,台灣人民捍衛自由、守護民主的故事,就如同台灣作家楊逵所寫的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頑強的台灣民主像生命力旺盛的玫瑰,在巨大水泥塊底下奮力開出美麗的花朵。

他說,自由、民主就像空氣、水一樣,根植於台灣人生活中,但看似天經地義的普世價值,卻是台灣人民走過軍事戒嚴、白色恐怖,付出青春血淚爭取而來的。

法國駐台代表紀博偉(Benoit Guidee)離台前的談話指出台灣社會非常善良。張瑞昌認為,紀博偉的談話說明「善良社會的奇蹟」正是現代台灣最具魅力的軟實力。

台灣在政治上完成總統直選,催生公民投票法,並且選出第一位女總統,在今年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在經濟上,從推動土地改革,迎來亞洲四小龍的成長,到創造繁榮富裕的社會榮景。然而,民主奇蹟或經濟奇蹟都沒有「善良社會的奇蹟」這個成就要來得令世人刮目相看。

由於日本人相當關注明年一月總統大選,因此張瑞昌也提到此事。他說,明年一月的總統選舉將是台灣有史以來最艱鉅的一場選舉,有人悲觀地說,這很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民主投票,但不管是「台灣派」或「中華民國派」,雙方的支持者都充斥著強烈的亡國感,台灣社會的集體情緒隨著選舉激化而升高。

他表示,「紐約時報」曾評論,台灣人民終將面對親美或親中路線的選擇,他也認為,目前這個結論的確是台灣社會對 2020 大選的普遍認知。

針對香港「反送中」示威抗議活動,張瑞昌說,這證明中國的「一國兩制」是失敗的,獨裁與民主主義不可能共存。

野嶋剛表示,台灣歷經社會變遷後,讓外界對台灣有新的認識,包括台灣的民主、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允許同性婚、非核家園政策、引進外勞照護等,顯示台灣具有「課題先進性」。

野嶋剛提到台灣和香港的共鳴現象。 2014 年春天台灣有太陽花運動,香港秋天有雨傘運動。現在有「今日香港是明日台灣」或「明日香港是今日台灣」這樣的口號。「台灣人認同」與「香港人認同」都屬主流自我認同,對香港而言,台灣是民主的榜樣,所以現在移民台灣的香港人急速增加。

他指出,在國際環境,受到中國影響力擴大的緣故,台灣要突破孤立愈來愈難,但是正面刊載「台灣」或「TAIWAN」的報導日益增加,台灣的存在感在世界上逐漸增大。台灣落實民主,在人類共同的課題上持續扮演亞洲領頭羊的角色,這是台灣的軟實力,也是提升台灣形象的「武器」。

長期觀察與分析台灣政治與台灣選舉的小笠原指出, 2020 年台灣總統選舉與過去 6 次的總統選舉相較,這次國際環境比較特殊。

他表示,包括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這次的總統選舉面臨空前的大差異。加上,這次將是台灣首度在美國與中國對立情勢下的一場總統大選,情況特殊。

小笠原指出,民主是一種力量,台灣從 1996 年實施總統民選以來,廣義上來說等於是在形成台灣認同,台灣人對於中國統一不覺得有魅力,選民意識的增強,讓台灣人不願放棄身為主權者的權利,反對一國兩制。小笠原分析去年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敗選的原因並指出,原本蔡英文總統被認為難以連任,但今年以來有幾個因素導致蔡總統的支持率上升。

第一個轉捩點是 1 月 2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出希望藉由「一國兩制」統一台灣,被蔡總統斷然拒絕,網路上許多年輕人支持蔡總統。此外,民進黨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前夕,香港發生大規模的「反送中」示威抗議活動,結果蔡英文大勝前行政院長賴清德。

這場研討會最後開放發問。有日本媒體人問到明年台灣總統大選、有台灣媒體直接引用網路上的假訊息進行報導,甚至有些媒體針對特定政治人物大幅吹捧、報導一事。

張瑞昌回答說,台灣做為民主防禦的前線,此刻正面對中國網軍的攻擊,所以最近臉書和推特大量刪除來自中國、被稱為是「五毛」大軍的假帳號。

他說,目前台灣已有人發起「反紅色媒體」的活動,走上街頭,公民社會正在展現力量。此外, 9 月開議的立法院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但他認為,也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對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過度箝制,不能走回頭路。

有關台灣明年一月的總統大選,張瑞昌提到國民黨建制派可能在消失中一事。他認為,明年 1 月 11 日總統選舉投票完那一天,台灣面對更艱鉅的課題是如何團結。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