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迷失在垮世代:《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挑戰世俗價值

威廉・布洛斯。 圖片來源:Giloo 紀實影音提供。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報導)線上影音串流平台正夯,類似 Netflix、Line TV 等均大受歡迎;Giloo 紀實影音串流起最新、最重要的紀錄片與獨立電影,提供台灣對藝文感興趣的閱聽觀眾一個更精緻的選擇。其命名來自於台語「紀錄」的發音,Giloo 紀實影音在 8 月特別以「文學」為主題,介紹關於各類寫作者的紀錄片。他們或以詩、小說、評論,以筆(或打字機)為矛,勇敢無畏地描述這世界的真相。而時間在他們創作心靈中所留下的沉澱,更是無庸置疑的徽章。

「我帶來的不是和平,是一把劍。」《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以冷峻筆觸描繪「垮掉一代」作家威廉・布洛斯,他在 1960 年代率先在作品中探討同志傾向及毒品文化等禁忌,並猛烈抨擊保守派的空洞理想,催生出風起雲湧的反文化運動。

然而,他終其一生也在毒品酗酒、殺妻棄子的悲劇中搏鬥。本片收錄從未曝光過的相關影片,及同事好友的獨家採訪,透過約翰・華特斯、派蒂・史密斯、伊吉・帕普等人的眼中,帶出布洛斯顛沛流離又輝煌的人生。

垮掉的一代(英語:Beat Generation)或稱疲憊的一代,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一群作家開啟的文學運動,意在探索和影響二戰後的美國文化和政治。他們在 1950 年代發表大量作品並廣為人傳。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包含拒絕時下流行話語的價值觀,進行精神探索,美國和東方宗教的探索,反對物質主義,對人類現狀詳盡描述,試驗致幻藥物和性解放及探索。

主講者作家張亦絢看完本片後認為,主流社會有一種對人的基本要求,亦即認為只要努力,好好自我要求,透過社會體制自我規訓,正面思考,便能成就積極正向的人生。但在藝術家身上往往可見一種毀滅的力量,由本片可看出垮世代是在反抗一個非常壓抑和單一的文化,除了對時代窒息空氣的抵抗,更令人反思的是:創作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和其他人的關係是什麼?

作家張亦絢。
圖片來源:芋傳媒大甲人攝

本片有一個沒有辦法迴避的悲劇:威廉布洛斯在一個類似遊戲、天真的精神狀態下誤射殺了妻子。張亦絢認為,紀錄片中說:瓊安(其妻)有求死的欲望,「令人持保留態度」。而今年剛好也是持續誘拐女性一同赴死的太宰治出生 110 周年;文化明星殺妻的故事,幾年前在法國都還發生;前陣子《同志詩選》對於要不要選入陳克華的作品,也引起不小風波;諸如此類的事件促使我們思考,該用道德審查藝術嗎?某某作者的私德如何,還應該讀他的作品嗎?藝術家做出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讀他的作品?

張亦絢認為,創作者的特殊性正是在於「退行」(regression),也就是變得比較沒社會能力,擴大感官體驗,回到幼兒期、前語言,沒有文字和社會束縛的狀態裡。藝術家代替和代表一般人去執行退行的任務,以便被這個社會沒收了的感覺/感知,能夠再次被呼喚。但危險的是,毀滅之後能不能重生,有沒辦法再社會化起來;以她自己的經驗,在創作時也常沉入了內心黑暗危傾的境界。

威廉・布洛斯。
圖片來源:Giloo 紀實影音提供。

「藝術家的專職是保存個性,但不是為了讓他自己有個性,而是牽涉到整個文明全體,哪裡的個性最被貶抑消除,就要去到哪裡。」張亦絢說。所以為什麼在那樣的世代威廉布洛斯選擇同志和毒品,其實刺激物的形象和作用一直不是固定的;必需依靠藥物保有自由和個性的原因,不僅是藥物本身有多吸引人,有部份也是因為那時美國夢造成的社會氣氛太乏味,太令人受不了。

用毒品反抗社會氣氛和同志性欲被排除貶抑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糾結,無論用藥文化、垮世代或布洛斯的作品,其實都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訴說痛苦。垮世代一個很有名的說法:所有被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垃圾。張亦絢對這樣的話非常感同身受,「即使我們覺得藝術、文化或文字擔負了幫大家保存個性或自由的責任,但還是會覺得是不夠的,可以說遠遠配不上大家的痛苦。」

嬉皮是西方國家 1960 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提到電影和文學的關係,張亦絢說,其實電影是年紀很輕的一個形式,當年第一位放映電影的盧米恩兄弟甚至說電影是一個沒有未來的發明。那時為了讓電影發展,文學對電影是很重要的,將文學作品以電影改編,讓電影成為一種有教育氣質的文化。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電影必須找出自己的獨特性,這時電影反而有抵抗所有文學影響的趨勢,越能找到一個和文學沒有關係的主題或表達方式,越表現藝術上的獨特性。

《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 William S. Burroughs: A Man Within》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那現在為何要去看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電影,甚至是紀錄片這樣的小範疇?張亦絢介紹紀錄片這種形式有三個功能:

一、推介:

讓閱聽者知道有這個作品或這個作者,譬如我們讀文學史第一步就是認識誰出生誰去世,紀錄片負有推廣介紹曾經存在的作品與作者的功能。

二、文學批評:

看完《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可以知道許多檔案或片斷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創作者如何知道要訪問誰?可見對那段文學史要有一定的了解。這種負擔起更廣泛的文學批評形式,在影像上的表現等同向文學作品或作家致敬。文學作品有了什麼樣的其他生命,都是一種轉生或重生。

「創作從來都存在隱形團隊,從來都是你被誰啟發,你受誰鼓勵,你不爽誰,這不一定是作品最核心的部份,但如果想理解一個文學運動或藝術風潮」,這是必要的基礎常識。

三、傳承: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是有傳承意味在,不是只把某個文學創作當成討論的對象,而是在瞭解某個作者或作品之後創作,電影就是文學的繼承。虛構作品可以做些大膽的嘗試,但紀錄片則會有某些限制,譬如不能毀壞名譽,或是有些資料取得不容易,不見得可以很大膽或很尖銳去發揮。張亦絢舉例,前陣子小說改編的電影《莒哈絲的漫長等待》便有繼承其作品精神。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