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紹沖,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繼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後,2019 年 7 月 1 日公共電視台語台正式上線,7 月 6 日還於基隆海洋廣場舉辦開台典禮,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公視董事長陳郁秀均蒞臨現場,正式迎接「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台語電視台」新三台的誕生,邁向文化平權的新境界。
但我必須誠實地說,身為父系、母系皆為河洛人(或稱閩南人)背景的我,其實對台語台的催生並沒有多大關注,新聞媒體對台語電視台的宣傳與曝光也僅在初始數日短暫有感,便迅速如同其他母語電視台般回歸平淡。
直至近日,我一名熱衷追日韓劇的年輕女性朋友竟狂推公視台語台開台大戲《苦力》(Coolie),席間聽她滔滔不絕地讚揚該劇的感人肺腑,並透過該劇介紹認識多少基隆及台灣的歷史文化。
一方面《苦力》故事設定在個人家鄉基隆,與我本有淵源,一方面朋友的極力推薦,甚至表示她深受劇情觸動,常看到聲淚俱下,我當即牢記在心,才發現該劇的努力,與公視台語台的用心。
《苦力》的背景落在 1970 年代的基隆港,苦力及基隆港當年的繁榮樣貌是我家族聚會時長輩會談及的話題,這曾幾何時的「老生常談」,竟成為眼前活靈活現的復古場景,已讓人頗有新意。
而劇情上,由於本劇仍在熱播,劇透或微雷都令人髮指,所以僅簡單略為介紹:以時代生活劇為宗旨的《苦力》所反映的過往似水年華本就動人,無論是礦坑中礦工的日常與專門於新北市瑞芳區侯硐搭建的聚落、基隆港畔苦力的揮汗如雨及拼搏人生、基隆「委託行」販賣舶來品的車水馬龍、與酒家燈紅酒綠中酒女的坎坷辛酸與美人心機,都有其時代意義。
其中特別是基隆的委託行,代表著基隆港過往繁華的紙醉金迷,而這 1970 年代戰後基隆及台灣的形形色色都再現台灣人蓬勃的生命力,且物質的沉迷掩不住台灣人樸實人性的光芒,更讓此劇生色。
《苦力》與公視台語台的初出茅廬已有小成,加上公視台語台的節目內容完全以台語播出,包含節目、新聞標題、字幕等均以台語白話文呈現,力求推廣台語文的初衷大家都能看見,此外個人另有心得感想如下:
- 台灣文化的生命力不假外求。
母語除了長期無法取得相應的文化平權,殊為可惜外,更重要的是相當程度限縮了其代表著的文化生命力。簡言之,台灣文化的生命力不假外求,尋根便是。
台語文既有韻味十足的台語詩詞吟唱,亦有通俗詼諧的台語俚語,雅俗共賞,貼近人民又「蓋高尚」(台語),本就應活出母語的氣質,活出台灣的驕傲。
- 影劇中蘊含深度內涵的國旅生命力。
國旅長久以「中國客」為導向,授人以柄,既無法拓展台灣整體觀光實力,也流於單一客層,不利於讓台灣觀光更上層樓,此正是轉型的好時刻。
透過影視戲劇諸如對瑞芳礦工生活的描繪、基隆委託行的洋貨輝煌,兼容地方創生,再造台灣美學,恰是能讓台灣旅遊脫胎換骨的契機。 - 母語與台灣文化的生命力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過程。
台灣是一塊多元族群的美麗土地,更具備自由、民主、繁榮的難能可貴特質,但秀麗的台語文,動人的母語文化仍須細心灌溉,才能維持其發展。只要有心,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打造良好的母語環境,潛移默化的推廣,自能重回語言發展軌道,成為一門活語言。
同時,母語帶動對本土文化的認識,相應會增長台灣文化生命力,而脈動的台灣文化生命力還能刺激母語的發展,從而達成一種良性循環,相輔相成,一同壯大台灣。
公視台語台開台大戲《苦力》展現了台灣人與台語文蓬勃的生命力,透過影視戲劇等大眾娛樂傳播更是語言極佳的媒介,不知多少人學習外語是仰賴觀看美日韓等外國影集,母語亦復如是,或許短期的成效無法立竿見影,但台語文或母語必然「深緣」(台語耐看之意),讓妳越用越喜歡,越講越流利,也讓多元的台灣文化更為可愛迷人!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