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 6 日揭幕,今年主要展區在八德大湳森林公園,該園區原本為舊的軍警園區,桃園市政府透過今年地景藝術節,打造歷史場域「新風景線」,希望藉由回想昔日記憶、重新發現當下,並想像未來的可能性!
桃園地景藝術節 打響在地品牌
桃園地景藝術節自 2013 年舉辦到現在,每年都在桃園市不同行政區舉辦,已經成為桃園市相當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移師八德區,主要包含大湳森林公園、西坡埤塘以及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三大展區,共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法國、澳洲共十個國家,多達 34 位國內外藝術家共襄盛舉。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地景藝術節強調自然與人文,希望讓藝術結合民眾參與,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鄭文燦:『(原音)我們藝術打樁,民眾參與,環境價值藝術覺醒,因而能夠產生在地的力量,讓藝術跟市民結合,讓藝術成為社會介入,改變社會的工具,所以這是一個環境藝術,也是一個行動藝術,透過這個方式,我們讓很多元的藝術可以進來。』
翻轉歷史場域 打造新風景線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主要展區在大湳森林公園,該處最早為軍方所屬龍騰營區,之後由保一總隊接管,如今則被規劃成大湳森林公園。
也因為如此特殊的背景,策展團隊特別以「新風景線」作為策展主題,希望從過去歷史中走出新風景,「守護所在,進擊未來」。策展人、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原音)它其實就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風景,我們這個新風景線當然直接指的是這樣的東西。不過,不只如此,也就是說這個新風景線其實它還有一個更普遍的意義就是說,像這樣案例,從舊的所在到新的未來這樣的翻轉,我們回到一個歷史軸線去看地方,一起探索昔日過去的記憶,也重新發現當下,一起想像未來的可能。』
扣合「新風景線」策展主軸,知名台灣藝術家賴純純就在舊營區司令台前水池上,打造作品「桃樂源」,以不鏽鋼製成燦爛花朵,意喻桃園多元文化圖景。賴純純:『(原音)司令台因為代表威權時代的權威,所以我們希望用更多元的型態來代表一種自由的價值,尤其我們桃園很多埤塘,是我們的特色,所以我們在埤塘上面打造最漂亮的花朵,落地生根,作為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很漂亮的花,迎向自由核心價值。』
由「倆妖勾」團隊打造的「柔軟的防衛」作品,則在大湳展區彈藥庫正面裝置出數個充氣錐體,藝術家們透過程式編程控制鼓風機吹動圓錐體,形成此消彼長的動態律動,呈現保一總隊侵略性與親近感雙重角色。
藝術家涂維政則結合在地居民一起利用營區內的動植物,打造仿化石的「大湳遺址」,以生態自然紋理,希望喚起居民的記憶。涂維政:『(原音)這個作品其實比較特別的是,我們邀請當地的居民一起來製作,製作時間長一個月,我們動用了四噸陶土,然後用壓印再灌水泥,再把它做成化石的樣子,這個大概就是園區裡面的樹,我們去採集植物,還有這個是禽鳥類,象徵園區內動物生態這樣子。』
藝術介入 開啟多元想像
透過藝術,往往也能帶來多元觀點,打破空間限制。像是中國建築藝術家馬岩松就在大湳展區中段制高點的攀降臺,打造作品「自然舞衣」,傳達改造天際線的概念。
韓國新銳建築師梁秀印(YANG Soo-in)的作品「大湳轉綠林」,結合草皮植栽及動力裝置,透過馬達偵測風速,綠色葉片隨之轉動膨起、縮放。梁秀印說,他希望透過人造風的概念,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有趣的互動。梁秀印:『(原音+翻譯)它就是下面有一個比較小的馬達,在一般沒有風的時候,它馬達是可以偵測風的,如果風速很弱,它就會轉動製造,讓人們在它下面乘涼,也會撐開。如果當它感受到風力比較強,風速比較大的時候,它就會葉子部分收起來,受風面積比較小,樹比較不會被吹倒。』
「歡聲笑雨」作品由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陳偉立製作,利用埤塘水體循環再利用系統,營造浮雲降雨特殊效果。陳偉立説,這件作品最初構想來自新加坡是一個缺乏水資源的國家,目前仍有 40% 需要仰賴國外進口,這次受邀在西坡埤塘展出,也與水議題有關,他希望透過卡通式的雲朵造型,吸引民眾關注,也喚醒大家對水資源的重視。
拿下第 74 屆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大獎的台灣多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與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的創作的虛擬實境 VR 作品「沙中房間」,這回也受邀在桃園地景藝術節展出;此外,黃心健還另外以大湳營區的歷史背景創作了「忘路,遠近」VR 實境體驗作品,結合場域中的人群與自然生態,再於虛擬世界中創造出新的地景,揭示大湳未來的願景。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