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思想坦克》亞馬遜雨林大火,臺灣有啥責任?

亞馬遜雨林大火 圖片來源:ECMWF twitter

本文作者為趙家緯,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真正的雨林假新聞

八月份席捲全球傳媒關注的重要議題,是亞馬遜雨林大火。由於氣候變遷對於政治議程設定的影響力日增,加上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一上任旋即鬆綁許多保育法規。這次大火所引起的森林面積損失,雖仍較 2008 年為低,起火點數量也未高過 2010 年,但引發的公眾討論度甚至政治場域的辯論,則達到近年森林議題高峰。

而臺灣大眾也因著在社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照片,以及國際名人的呼籲,增加了對於雨林議題的討論。但在此時,知名的 youtuber 呱吉則製作了「亞馬遜大火是假新聞嗎?」的節目,批評當前對於亞馬遜雨林大火的報導有誇大不實之處。

但若檢視該集內容,則可發現其腳本乃為立基於「環境進展」(Environmental Progress)創辦人麥可・謝倫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於《富比世》雜誌上的“Why Everything They Say About The Amazon, Including That It’s The ‘Lungs Of The World,’ Is Wrong”一文。

在國際氣候議題圈,麥可・謝倫伯格大力貶抑再生能源以擁護核電發展的觀點,向來引發諸多爭議。

而此篇專欄刊出後,亦引發廣泛討論。 在該文中被多次引述的雨林保育學者 Daniel Nepstad,亦受訪反駁謝倫伯格文章對其論點的誤用。知名的自然保育新聞網 Mongabay 的創辦人 Rhett Butler 更以「講好聽是草率,講難聽點是欺騙」(sloppy at best, and deceiving at worst)評論謝倫伯格的文章。

如該文中引述 Nepstad 説法,指「亞馬遜雨林製造很多氧氣,但大豆田以及放牧用地也有同樣功能」,行文間形塑農牧需求對雨林影響不大的文章氛圍。但實際上,Nepstad 多次強調草原化對於雨林最大的威脅。

如該文中提及 Nepstad 認為乾季時的意外火災才是亞馬遜的大敵,但 Nepstad 指出亞馬遜雨林所有的火災,幾乎都是因人為有意而起,而非意外。且 Nepstad 非常樂見於當前公眾對於亞馬遜雨林大火的關注,強調現在是保育行動的關鍵時刻,要建立全面性的長期保育策略。

「環境進展」(Environmental Progress)創辦人麥可・謝倫伯格於富比世的專欄文章。圖片來源:Forbes 網站截圖
雨林學者 Daniel Nepstad 駁斥謝倫伯格文章。圖片來源:截自 Daniel Nepstad 個人 twitter

全球亞馬遜行動,雙向施壓政府與企業

但要落實長期雨林保育策略,僅跟巴西政府施壓是不足的。亞馬遜觀察、反抗滅絕以及巴西原住民總會,在 9 月 5 日發起全球亞馬遜行動日。呼籲各國關注雨林大火人士,可到該國的巴西大使館、貝萊德分部、匯豐銀行、沃瑪、Costco 等處抗議,呼籲巴西與大企業負起責任。亞洲唯一有發起行動的地方是身處動盪之中的香港,反抗滅絕香港分部發起在巴萊德香港辦公室前抗議。

該行動聲明中指出「像嘉吉、JBS 和 Mafrig 這樣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是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的主要驅動因素。他們的產品隨後由 Leclerc、Stop Shop、Walmart 和 Costco 等零售商銷售。零售商的背後是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提供信貸和融資,使他們能夠擴展到亞馬遜雨林,如像 BlackRock、JP 摩根大通、桑坦德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等公司。這些金融家不僅破壞我們的森林,他們更從中獲利。」

因此該行動提出下列訴求:

  • 對任何破壞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或盜竊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土地的公司,應立即停止採購和融資。若未來有違規行為發生時,應立即採取行動,將其排除於供應鏈之外。

  • 建立全行業機制,監測和制止南美洲本土生態系統的破壞。

  • 針對環境和人權維護者以及公民運動倡導者的攻擊,制定並實施零容忍政策。

  • 迅速訂定新的採購策略,僅向願意增加天然林覆蓋率和保護原住民權利(包括諮商權和知情同意權)的國家購買相關產品。

  • 與公民社會合作,通過加強監管框架和執法,積極和公開支持政府保護本土生態系統和原住民人民及當地社區權利的努力。

  • 要求供應商實施再生農業生態農業實踐,以可驗證地改善土壤健康,水質和生物多樣性。

  • 制定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公共目標,將蛋白質消費的很大一部分,迅速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選擇(意即降低肉食量)。

應肩負起雨林保育責任的十二大企業。圖片來源:STAND WITH THE AMAZON

公司治理怠惰激增毀林風險

若欲將臺灣激增的雨林關注,導向具有倡議行動的方向,首先需釐清臺灣的消費需求和雨林的關聯性。 在眾所關注的牛肉生產鏈對雨林的衝擊上,臺灣從巴西進口的牛肉量數量甚微。但從同樣位於亞馬遜雨林的巴拉圭,以及擁有西半球第二大熱帶雨林的尼加拉瓜進口的牛肉,則將近1萬公噸,占台灣牛肉進口量的 7.7%。

在黃豆方面,依據「透明供應鏈促進永續經濟」(Transparent supply chain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es, Trase)研究計畫的統計資料,2017 年時臺灣從巴西進口了 108 萬噸黃豆,其中有 8.3 萬噸產地是亞馬遜雨林區。

因此若欲採取積極行動,農委會應要求牛肉與大豆的進口業者,提出雨林保育相關認證,並協調各大零售業者,共同向其供應商施壓。方可減緩臺灣因為對於肉品與豆製品需求,對於雨林產生的潛在衝擊。

台灣的巴西大豆進口需求。圖片來源:Trase

但全球雨林所在地,不僅亞馬遜。若要全面性的防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我們必須關照臺灣企業在全球森林保育上的作為。

依照「全球樹冠層計畫」(Global Canopy)的最新 2018 年「森林 500 強」(Forest 500)報告,該報告針對評估森林風險產品供應鏈上最具影響力的 350 家企業以及 150 家金融機構,針對其在牛、棕櫚油、大豆和木材等四種產品上,依照企業對此議題的關注程度、具體承諾、行動涵蓋範疇、定期監測與稽核等準則的表現,進行評等。

國際大品牌雀巢、瑪西、金百利克拉克等,在該評比目前都在取得四顆星(滿分為五顆星)。臺灣 2018 年時被列入評比的企業中共有頂新、旺旺、統一、沛航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寶成鞋業等五家製造與物流業。前三家在此評等中僅只有一顆星,後兩家更是掛零。

金融業中,唯一被列入評比的臺灣業者為國泰金控,也只有一顆星。細部梳理評比內容,對此議題的關注程度,臺灣受評企業得分均在兩分以下(滿分十分)。

原因為企業並未簽署諸如「紐約森林宣言」、「消費品論壇」等國際自願性倡議計畫,亦未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於森林議題多加著墨。

針對這類多為上市上櫃的企業,金管會現已要求其製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並於公開資訊觀測站說明對於氣候變遷的因應作為。故可針對被列入評比的公司,專案要求其需於 CSR 報告以及公開資訊觀測站上,揭露其對於森林保育的具體作為,督促其行為改善。

同樣的,關注此議題的臺灣公民團體,可發起連署,向這些企業施壓。讓公眾對於雨林議題的關切,從「是否是假新聞」或是「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等鑽牛角尖的討論,晉升成真正公民力量的展現。

更何況統一、頂新與旺旺集團,均為過往消費者曾發起抵制行動的對象。藉此機會可進行雙向培力,消費者對於食品選擇的關鍵,不僅是背後的「紅色代理人」、「cost down 的黑心食品」,更可從綠色生態視角出發,理解亞馬遜雨林大火背後的臺灣責任。

旺旺集團「森林 500 強」(Forest 500)評比結果。圖片來源:Forest500
國泰金控「森林 500 強」(Forest 500)評比結果。圖片來源:Forest500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